肖禎雁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是學生接觸最多、交流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廣泛的教育者;同時在學生心目中,也是最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者。他們心理狀況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著所帶學生的日常教育是否正常有效;其心理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到高校穩定局面的長期保持。因此,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迫切需要引起廣泛關注。
因非思政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可以既走行政路線又走專業技術路線,但走行政路線不確定因素太多,如崗少人多、工作與家庭沖突厲害(高校女性輔導員居多)等,因而大多數輔導員的行政之路是很難走通的;走專業技術路線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理論學習和學術研究,而專業教師一般都是博士畢業,他們的學術研究水平遠遠高于輔導員,職稱評定時,輔導員與專業教師相比,研究成果自然相差懸殊,根本不具備競爭條件。在此情況下,職業發展前景不明,輔導員“地位”低于專業教師,其焦慮感和自卑感不斷增強,心理壓力巨大[1]。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有了更明確的角色定位:首先,輔導員是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輔導員也是教師,只是工作內容、方式方法不同。其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的首要工作職責。其三,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地位高、責任大。根據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很顯然,其主業無疑是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實際上輔導員的主要精力和時間卻花在了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第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學生黨團組織建設[2]。如此繁雜的事務,使輔導員沒有時間注重自身的理論學習和提高,從而使輔導員對本職工作熱情和興趣降低,甚至誘發心理疲勞和厭煩[2]。
由于輔導員工作的寬泛性、事務性等特點,加上其管理者身份,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確實做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致使某些領導、老師和輔導員自身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存在多方面的認識誤區,導致部分輔導員產生消極怠倦情緒,甚至不安心工作,嚴重影響學生工作和自身發展。常見的誤區有以下幾種:
3.1 角色錯位
(1)輔導員是誰都可以干的“勤雜工”。認為輔導員工作簡單,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和能力。因此,院(系)學生工作部門成了低水平教師的“收容所”、待業人員的“流動站”、安置家屬的“福利站”。
(2)輔導員是流水兵。是進入高校工作的跳板;是實現教師夢的“臨時崗”和“中轉站”。
3.2 角色越位
輔導員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萬金油”,角色的多重性導致了角色責任的廣泛性,有限的精力與無限的責任產生矛盾時,就會使輔導員產生高度的緊張和焦慮。當輔導員要將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組織時,常常會碰到兩個角色同時為他提出相反的兩種要求。如輔導員既要樹立角色權威,又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者的職責,又要如同保姆一樣為學生服務著;既要樹立輔導員的領導地位,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重角色扮演下的心理沖突,導致抑郁產生[2]?!?/p>
由于輔導員隊伍年輕化趨勢嚴重,工作初期面臨著結婚、買房等現實生活問題,而與此同時,踏入社會的同班同學甚或是自己曾經帶過的學生的高收入又刺激著他們,他們干著實際上并無地位的工作、拿著不甚豐厚的工資、想著看不到未來的前途,焦慮心理進一步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能安心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在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大多數輔導員都處于亞健康狀態,睡眠不足,易于疲乏,情緒長期處于低落狀態。為了尋找出路,不少高校輔導員選擇換崗、跳槽、辭職等,人員流動頻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結構和人數的穩定性[3]。
00后大學生已開始步入校園,他們存在過分自信、盲目自信的心理狀態,剛開始信心滿滿,但心理素質又偏低,抗壓能力不足,經歷了一些小小的挫折便不敢嘗試、開始自我否定[4]。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創新性的開展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而實際上,輔導員工作存在工作方式簡單、方法脫離或落后于快速變化的實際,工作效率低下的現象。尤其是工作多年的老輔導員,極易受老的工作方式制約,不能很快的轉變思維方式,不能很好地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說服力不強,教育效果差等問題。
當前社會正處于新舊體制轉軌、新老觀念更迭的時代,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復雜的人際關系、激烈的社會競爭等各方面的壓力,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極大的沖擊[5]。作為高校的輔導員要確保工作不出問題,就要時刻關注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但是,大部分高校輔導員并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進行學生的心理疏導?心理疏導之后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困境避免成為他人情緒的“垃圾桶”?事實上,很多年輕的輔導員在了解到他人糟糕情緒之后很容易受到感染,給自己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成了真正的情緒“垃圾桶”。
從以上輔導員產生心理問題的情況來看,輔導員的心理問題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改善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問題,必須要內外兼修,雙管齊下[2]。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人物,學校是否能穩定發展與輔導員的工作效果有很大關系。所以,各高校要注重輔導員的自身發展,肯定他們的工作,提高他們的地位。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目前經過多方努力,已經基本實現了副處級輔導員待遇,目的就是鼓勵輔導員專心工作,并盡可能的提高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部分輔導員干下去的決心,但是仔細想來未來依舊是渺茫的,副處級輔導員是極限,而且是校內補差待遇,一但離開這個崗一切都回到原來,即便不離崗,退休之后補差待遇也就沒了,還是回到了原來,加之輔導員考核體系越發苛刻,副處級待遇也可能因考核不達標而被取消,所以,要發展終究還是要回到職稱評定及職位晉升上來。
長期以來,輔導員的崗位職責一直是學生工作中有爭議的問題。在很多專職教師眼里,輔導員就是打雜的;在領導眼里,輔導員是全職保姆。這嚴重地影響了輔導員職能的發揮。那么,當務之急就是要明確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科學定位,改變輔導員重管理和服務,輕引導和教育的現狀,把輔導員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發揮其思想教育的職能,確保輔導員隊伍的穩定[2]”。
輔導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一定的技巧來開展工作,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他人。然而,輔導員隊伍中是心理學專業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員偏少,他們在面對多重角色沖突等問題時容易產生不適心理。因此,輔導員要加強自我心理調適,增強職業心理素質。目前各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積極鼓勵輔導員參加各類心理培訓,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
輔導員要淡泊名利、完善人格,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要時刻提醒自己的選擇,正視自己的喜怒哀樂,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不過分苛求外部環境。要淡然他人的轟轟烈烈,明白自己的桃李芬芳,懂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義;要培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養成開朗的性格、開闊的心胸和敢于解剖自己的氣度,要積極與他人進行溝通,適時排解內心壓力;處理問題要保持冷靜,認真思考,對學生充滿愛心和關心,對工作做到熱心、細心、耐心和精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
高校輔導員要盡早縷清思路,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并按照規劃,腳踏實地努力完成每一步的進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吾志所向,一往向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從而提高個人成就感,爭取到更多人的認同。
總之,高校的學生工作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在這個大背景下,必須有一支思想過硬、素質過硬、有大局觀念、有整體意識、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專職學生工作隊伍來支撐高校的學生工作。各級領導要為他們提供政策支持,解決好后顧之憂,使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