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瑩 (運城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并精通英語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以此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改需以專門用途英語為方向。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 ESP)始于 20 世紀60年代后期,是專門針對某特定職業或學科所開設的英語課程,側重提高專業領域人才應用英語參與交際活動的能力。[1]專門用途英語因其專業性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何種教學模式能讓所有學生均參與其中,是本文擬解決的問題。
合作學習是指讓學習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學習者相互幫助、產生群體動力、以達到學習者個人或團體的學習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2]小組主題匯報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本研究中的小組主題匯報特指課前文章背景知識介紹及課后文章內容總結報告。
孔企平教授認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和行為努力程度”。它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三方面。“行為參與是一種基本的參與形態”,是指“學生在學習行為表現是否積極”。認知參與指“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學習策略,這些不同策略引起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活動”。情感參與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3]本研究中所提及的學生參與是指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行為和情感兩個方面的參與。
以“學生課堂參與度”及“英語課堂”為關鍵詞在知網上檢索,得33 篇文獻,僅有一篇文章及一篇碩士論文涉及合作學習與學生課堂參與度之間的關系:蘇莉莉對中職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策略的教學實驗,指出合作學習對學生課堂參與度的三個方面均有促進作用。[4]唐樹華,李芳通過實驗研究,證明合作學習能促進大學英語課堂的學生參與性,帶來更多生生、師生互動以及投入度。[5]以上兩篇文獻僅涉及通識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對學生參與度的影響,鮮有研究涉及合作學習對專門用途英語課堂學生參與度的影響,本文擬對這一角度進行探討。
我校系中部地區一所二本院校,學生大二時學習專門用途英語。根據專業不同,ESP 共分四個方向:科技、法律、管理以及社科,筆者所授方向為科技英語。搜狗百科上對“科技英語”的定義為:一般指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科學著作、論文、教科書、科技報告和學術講演中所使用的英語。[6]本文所述科技英語指我院針對理工科大二學生所使用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標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之《科技英語教程》。所有理工科學生使用同一本教材,而教材中涉及的主題涵蓋生物、化學及網絡等多個領域,學生背景知識的缺失是其課堂上的參與度的阻礙之一。在第一學期的教學中,背景知識主要由教師負責,效果不佳。鑒于此,在第二學期的學習中,筆者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題匯報。
主題匯報包括兩個部分:課前背景知識介紹及課后文章內容總結。學生被分為6~7 人一組,組內再分為A、B 組,分別負責課前和課后的匯報工作。每單元學習任務完成后,負責該單元的學生需將本組的所有素材打印裝訂,作為本組的平時成績參考。研究總共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兩個單元的教學。前兩單元完成后,筆者對學生隨機進行半結構性訪談。基于半結構訪談的結果及筆者課上的觀察結果,筆者提出相應措施,接下來進行第二階段至剩余三個單元的學習。
1 第一輪行動研究及反思
在前兩個單元小組主題匯報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負責第一單元的小組學生上臺匯報時,其他組學生關注度不高;匯報的學生聲音小、跟學生目光接觸少等問題均顯現。此外,學生自己的PPT 問題繁多:文字過多、字號太小、內容與背景顏色對比不明顯影響觀看等等。另外,學生所找到的資料以中文為主,不夠豐富,這從側面反映出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問題,筆者給學生配備了講臺麥克風;嚴格規定了背景、字體、字號等;并要求在臺下的其他組學生做好筆記,每組成員建立一個資料袋,每單元學習任務完成后,本組的所有學習材料均需裝入資料帶。針對學生搜集資料能力欠缺,筆者給學生推薦針對性的網址,具體匯報內容則由學生自行總結摘錄。
2 第二輪行動研究及反思
在接下來三個單元的小組匯報中,之前所出現的各個問題有所改善,學期末筆者再一次隨機對學生進行半結構性訪談,結果如下。
行為方面:不少學生自行搜索除教師推薦外的其他相關英文網站,并在匯報時進行推薦;其中有一組學生在課前背景匯報時加入短視頻,表明學生行為層面的參與度有所提升。對于無視其他小組匯報內容這一現象,筆者要求每組學生準備資料袋,在之后每個單元學習完成后,將本組成員的筆記裝訂留存。內容包括三個板塊:課前小組匯報內容簡介、課文全文翻譯以及課后主題總結簡介。在后面三單元的學習中,筆者發現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成員的參與度明顯提高,這也會督促上臺匯報的學生更認真地準備資料。
情感方面:學生表示:小組內具體的任務分配由學生自行決定,他們對自己選擇的任務會付出更多的努力。還有學生表示,以前從未想過自己能讀懂英文網站,但接到任務后必須準備,反倒發現英文網站并沒有想象中難,這極大地增加了她學習英語的信心。針對資料存檔,整個學期完成后,筆者將每個小組的資料袋內容進行展示,并邀請學生根據自己當時的筆記回想課堂上學到的內容。不少學生將自己小組內的筆記拿出來進行拍照留念,可視的進步對學生的沖擊力會更大。
有關認知方面,即學習策略的參與度本次研究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反饋,這是之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專業背景缺失對于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是一大障礙,跨越障礙最合適的方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行補充。筆者經過一個學期、共計14 周的行動研究,發現小組合作課前、課后匯報的方式能很好地幫學生熟悉背景知識,完成認知升級。小組合作降低學生的焦慮感,提升學生的效能感及參與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準備講臺麥克風、嚴格規定展示PPT 的格式、要求每組學生將學習資料存檔等探索,獲得學生的一致認可。
小組主題匯報作為學生熟悉課文背景知識的探索,得到學生的認可,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熟悉科技英語的行文方式、通過英文網站了解更多各領域的科技前沿。但本研究因歷時較短,有些問題并未得到充分挖掘,有關學生認知層面的參與度研究也需進一步深入。此外,此項研究中的小組分配方式有待改善:個別小組出現好學生扎堆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組學生課堂表現的積極性。后續研究會探索小組分配制度的原則,以期更有效地促進全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