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敏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金江中小學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所謂“追問”,就是在學生基本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的有效追問,能夠讓學生在發生錯誤時迷途知返,能夠在學生理解重點處畫龍點睛,能夠在學生偏離主題時余音繞梁,能夠在學生理解參差不齊時撥開云霧見青天,還能夠讓學生在理解不全面時追求完美。那怎樣才能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追問呢?我認為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追問”的目的不在于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擁有量,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激活課堂不能走形式,不能刻意追求氣氛的火爆熱烈,課堂是師生思維火花碰撞的場所,一切的發生發展都應順其自然。學生做錯題是正常的,老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變錯為寶”。如在用脫式計算“8×6÷2”時,有學生寫成“8×6÷2=8×3=24”。這種算法顯然是錯的,此時,老師不要簡單的做出點評,而是讓學生說出自己不同的計算結果,并“追問”“錯在哪里”?學生會說“他的計算順序錯了,應該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從而完成教學“脫式計算的運算順序”的教學目標。
向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問題是學生探索和創造的前提,教師課堂的追問一定要引發學生思考,不能為問而問,以致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教師預設的臺階上,嚴重禁錮了學生思維的拓展。抓住學生的疑問點,在不同知識點的銜接處去設計問題,不僅能化難為易,而且能有效地吸引和提醒學生去主動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完成思維的再創造過程。這樣的追問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共同聚焦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信心。
“課堂教學就是即席創作”,是師生智慧火花的閃現與碰撞。一些教師因過多預設,常與有價值的生成擦肩而過,這樣無形中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他們的想象,熄滅了創新的火花。此外,在教學中,學生的很多想法是非常好的,有的就連老師也不一定能想到。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大膽打破框架,對學生的意外回答,給予積極的引導,以睿智的追問,激活學生思維,鼓勵他們多思,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如教學“萬以內數學加減法”的例題“100+800”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并追問“你是怎樣想的”。有的說“因為100里有1個百,800里有8個百,而1個百加8個百是9個百,所以100+800=900”;有的說“因為1+8=9,所以100+800=900”;還有的說“用1+8=9,再在9后面添2個0”等等。這些說法都對,只是思考的過程不同而已。這時老師追問“第二種與第三種方法中的1+8的1與8原來在什么數位上?”“9為什么在百位上”?通過這兩個追問,揭示出本節課的新知本質“相同數位相加減”。
追問是前一次的基礎上提出的,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追問過程就是師生思維共同深化的過程。所以,追問遞進性,能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經層層剖析,層層推理,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準備一個盒子,在盒子里裝了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圖形,讓學生從中準確地摸出長方形。摸出后問:你為什么不摸三角形(它有三條邊)?那為什么不摸平行四邊形?(它的角不是直角)我再出示直角梯形問:為什么不摸這個呢?(它只有兩個直角)再出示正方形問:為什么不摸這個?(這個是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而長方形的相鄰兩邊不相等。)這時再“追問”通過學習,你覺得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點?(學生交流并匯報)
追問,必須要適當,才能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追問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不要對學生的回答過早做出評價,定下結論。那么如何從有限的時間上合理安排“等待時間”呢?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追問的問題要有思維含量。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花更多的時間精心設計問題: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情況,設計難易適度、有層次、針對性強、思維含量高、切入點準確的精當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第二,要有利于師生互動。教師常會指定學生發問,或“開火車”等形式發問。這樣做雖然省時,弊端是部分學生不去注意思考教師的問題。所以教師在確定答問對象時應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帶著問題去思考,等學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同時也要高度重視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小組討論交流時間要充分,不能流于形式,既不能過于頻繁,也不能過于倉促。在課堂上要舍得花時間去討論有價值的問題,對于一些無討論價值的問題,教師應適時點撥,以免浪費時間。這樣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數學課堂上的情境是千變萬化的,學生在變,課堂氣氛在變,時間在變,教師自身也在變。所以關注課堂細節,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標,課堂追問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非常好的手段之一。讓課堂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都得到提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