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十幾年中快速發展起來。一般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比普通高等院校學生更復雜,其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關注。高職院校主要注重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在特定領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素養上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具有一定優勢,但高職畢業生依然存在就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此外,高職院校普遍執行的是“2+1”人才培養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加一年的頂崗實習。由于學制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學習任務重,心理壓力大,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最直接的形式和重要途徑。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完整,從新生入學到畢業找工作,在不同時期都有相對的心理健康課程開設,而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時間相對單一,課程內容授課相對較少。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通過有限的課程時間,能夠正確地認知自己,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自我調節能力,成為擺在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個主要問題。
通過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計算機系、管理系部分學生的調研發現,不少學生在上課之前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充滿期待,都希望認真上好這門課,并通過這門課程學到知識,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但學生課后對實際課程的評價不高,學生滿意度與教學要求的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這個現象在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經過分析認為,導致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在不少的高職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校不得不合班進行教學。例如,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的合班學生人數大多在90~110人。匱乏的師資和上百人的大班教學顯然讓教師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不佳。
2.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這應該是導致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不少授課教師過于強調理論講授,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課程趣味性不足,導致課程變得枯燥、單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大打折扣,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3.課程資源不足。一些研究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不足是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課程資源不足主要體現在教材理論性較強、忽視學生的實際需要、課程目標上重補救預防輕發展促進、課程內容上重學科專業輕實踐應用、課程設置上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教學評估方法較為簡單等方面。多數高職院校主要采用傳統課程的評價方式,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只能反映學生對基本心理知識的掌握水平,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狀況、心理健康提升情況等無法予以表現,不利于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目前,關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質量的論文不少,但大多理論性較強,對實際授課教師來說只有理論指導意義,實際操作性不強。本文結合作者多年教學經驗,歸納出幾條可操作性的方法。
1.加強教師培訓和團隊建設。教師對課程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最好由專業的心理學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擔任教學工作。但受到高職院校師資不足的限制,非專業的教師也會承擔該課程,這時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安排教師參加各種必要的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團隊教學,通過專業教師對課堂內容的設計,使非專業教師也能夠把課堂教學變得更生動,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教學水平。除了專業知識外,授課教師的態度和責任心則更為重要。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會想方設法將復雜的理論簡單化,讓學生利于理解;并將各種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外活動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樣化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和社會熱點聯系起來進行授課。將現實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學生感興趣的新聞熱點或者真實的案例引入課堂,通過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傳授給學生。在授課方式上,可以通過體驗活動、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讓學生親身感受和理解課程內容。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科技手段,將微信、QQ、微博等方式引入課堂,通過課堂小游戲、心理測試等活動,豐富課堂內容,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另外,應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課程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每學期都會開展課外活動課程,讓學生拍攝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關的短視頻,并參加年級比賽。學生親自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來感悟與接受教育,學生之間產生更多的交流和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提高其適應能力,促進其潛能的開發。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活動課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有效地解決心理沖突與矛盾,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心態,樂觀生活。
3.引入社會資源來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積極引進社會資源,要開發多種教學資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學校創造優質的教學條件、購置必要的設備和資料、投資建設智慧課堂等。教師團隊要進行教學改革,設計既能達到素養和能力培養目標,又符合高職學生心理狀況的課程體系,認真制訂教學大綱、制作豐富的課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等教學資料,積極拍攝微課、慕課,充分利用校園智慧課堂進行教學資料和作業的推送,開展課堂討論,形成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需求。
高職院校的學制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時間也較短,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讓學生充分了解、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切實提升各種能力,成為高職院校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從師資力量、教學方法、課程資源三個方面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加強教師培訓和團隊建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外活動課程、引入社會資源來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法,以期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