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民,米 拓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北地質勘查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工作區位于中天山南坡,區內山勢陡峻,切割較為厲害,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塔里木板塊塔里木北緣陸緣活動帶內,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區域內古老的巖層普遍發生輕微變質,形成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
本區巖漿活動相對活躍,形成以早華力西旋回為主的巖漿侵入活動。北西西—南東東向的構造線是本區的主要特點,對本區的構造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老地層褶皺緊密,但受多期斷裂作用使其破壞嚴重,且大部范圍被第四系覆蓋。區域內地層屬于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1]。
1.1.1 元古界
元古界中天山群星星峽組(Ptx)。為斜長角閃片巖及少量綠泥石-石英片巖一套區域變質巖組成。
1.1.2 古生界
(1)下古生界志留系阿和布拉克組(Sah)。上部為一套沉積巖,逐漸往下巖石發生變質現象,其下部為一套區域變質巖層組成。
(2)上古生界。①泥盆系(D2)。主要為綠色絹云母石英片巖、綠泥石石英片巖,夾少量灰色薄層灰巖、砂質灰巖、鈣質片巖、鈣質砂巖。上部為灰色、灰綠色火山角礫巖、凝灰巖、硅質巖、凝灰巖、凝灰質粉砂巖、復礦變質粉砂巖,砂礫巖及少量安山巖夾層和灰巖透鏡體。②石炭系(C1)。下部為綠色、灰綠色凝灰巖。其次為層凝灰巖夾復礦砂巖及薄-中厚層砂質灰巖透鏡體,上部主要為一套沉積巖層,巖石大多有輕微的變質現象,下部較上部巖石變質作用較為強烈[2]。
1.1.3 中生界
(1)三疊系蒼房溝組(T1-2c)。該地層主要為一層紫紅色砂巖,厚度約為350m,上部紫紅色粗砂巖、砂巖夾泥質粉砂巖及砂質頁巖,中部紫紅色砂礫巖夾粗砂巖,下部紫紅色礫巖。
(2)侏羅系。①侏羅系下統八道灣組(J1b)。主要為:黃褐色礫巖、復礦砂巖互層,中部灰色炭質頁巖,夾煤層。②侏羅系中統西山窖組(J2x)。其上部主要為:礫巖,夾數量較多的薄層炭質頁巖。下部主要為:灰綠色、灰色凝灰質礫巖,夾薄層砂巖、炭質頁巖。中部主要為:復礦砂巖、泥質粉砂巖。
1.1.4 第四系(Q4)
分布于地形平坦和凹槽等地,主要是亞沙土和淤泥夾有冰川漂礫以及不同成份帶棱角的巖石碎屑。
工作區位于塔里木板塊塔里木北緣陸緣活動帶內,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褶皺和斷裂構造較為發育。
區域范圍內主要的斷裂均為北西西-南東東向,這構成了區域內由一系列彼此平行、緊密的褶皺和逆斷層組成,并伴有南北向的張性斷裂和北東、北西向扭性斷裂。在此構造帶內地層的展布、片麻巖的走向及各時期巖體的長軸方向均呈近東西向,各種褶曲均具有兩翼產狀陡峭,南北狹窄,東西延伸很遠的特征。
區域內巖漿活動相對活躍,因早華力西期旋回,有大量的基性—中酸性巖侵入,面積較大,分布范圍較廣,巖體長軸方向為近東西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巖性主要為花崗巖、閃長巖及酸性和中性的脈巖。
區域內的變質巖按其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巖、形成了規模不等的矽卡巖化帶和接觸角巖化帶。動力變質巖主要巖石類型有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糜棱巖及片理化、泥化巖帶等。
區域內已發現的礦產主要有赤鐵礦、磁鐵礦、以及銅鉛鋅多金屬礦產[3]。
本內構造主要以斷裂和褶皺為主。巖漿巖主要分布于區北部,以華力西早期紅色花崗巖(γ43g)為主。區內巖石均有不同程度的變質特征。
下部為綠色、灰綠色凝灰巖。其次為層凝灰巖夾復礦砂巖及薄-中厚層砂質灰巖透鏡體,上部主要為一套沉積巖層,巖石大多有輕微的變質現象,下部較上部巖石變質作用較為強烈。上部為紫色砂巖,砂狀結構,厚層狀,塊狀構造。巖石主要由長石、石英及少量的暗色礦物組成。頂部為亞砂土和夾有冰川漂礫。
區內褶皺與斷裂構造均有發育。褶皺構造呈近東西向,斷裂構造主要有近東西向和北西西向。
(1)褶皺構造。區內的中生界三疊系蒼房溝組地層受褶皺構造較為明顯,巖石產狀呈多次反復變化,為一復式背斜造成。
(2)斷裂構造。區內的斷層有F1、F2、F3近東西向呈舒緩波壯平行分布在本區,F1呈北西300°方向展布于本區北部。
本區內巖漿活動較頻繁,以酸性侵入巖為主,主要為華力西早期紅色花崗巖(γ43g)。巖石呈紅色,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巖石由石英、角閃石和斜長石及鉀長石組成。
本區通過激電中梯掃面工作,整理出了一套視幅頻率、視電阻率平面等值線圖和視幅頻率、視電阻率曲線圖。結合資料初步確定視幅頻率異常下限為3.7%,高阻、低阻界限為2500Ω.m。從掃面成果分析,大致圈定了礦區礦化體分布與走向以及礦化體的地球物理特性,劃分了礦化體的視電阻率與視幅頻率的組合特性,為下一步剖面及測深工作的布置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見激電掃面成果推斷解釋圖)。
根據掃面結果分析,在整個測區范圍內,存在一條中高視幅頻率、中低視電阻率組合異常,貫穿整個測區,如圖中J1、J2所示位置。J1異常,該異常范圍較大,西起116線中部,東至136線中部,東西長約1000m,南北寬約200m~300m,呈多邊形狀,整體走向近東西,異常西部、北部未閉合,視幅頻率異常幅值為3.7%~7.3%,視電阻率異常幅值為300Ω.m~2500Ω.m,異常幅值變化較大,極值點出現在128線25號點,視幅頻率為7.35%,視電阻率為786Ω.m。該異常的異常范圍較大,且向西,向北異常未閉合,由含硫化物高的多金屬礦引起的。J2異常位于J1異常的東側,136線~146線中北部,該異常呈條帶狀分布,走向北東—南西,東西長約500m,南北寬約200m,且該異常東北方向未閉合。其視幅頻率異常幅值為3.7%~7.36%,視電阻率異常幅值為500Ω.m~1700Ω.m,極值點位于140線16點,視幅頻率為7.36%,視電阻率為673.5Ω.m。該異常范圍較大,并且異常幅值與J1相似,為含硫化物高的多金屬礦引起的。
通過鉆探驗證在300m以下發現銅多金屬礦體(附圖)。

圖2 銅多金屬礦體示意圖
矽卡巖是中酸性侵入巖和碳酸鹽二者接觸發生一定的反應后,產生的一套蝕變硅酸鹽礦物的組合,該區正是通過酸性侵入巖攜帶成礦物質,經過構造發育通道,侵入凝灰巖中,經接觸交代作用形成本區矽卡巖式銅多金屬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