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若禹
(江蘇省無錫市錢橋中心小學 江蘇 無錫 214000)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得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良好的興趣,不僅能使人開闊視野,豐富心理活動內容,使人精神振奮,情緒飽滿,而且對豐富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力,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遠小于上課的時間。而數學課又是枯燥、乏味、缺乏激情的學科,要讓學生坐著規規矩矩地聽完一整節課較為困難。況且,即使堅持聽完一節課,或許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倘若教師能夠創設故事情境,以形象生動的故事帶動教學,趣味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便能在故事情境中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可以創設生日切蛋糕的故事情境:小牛的朋友正在為小牛過10周歲的生日,牛媽媽特地為小牛和他的朋友準備了一個蛋糕,讓他們一起享用。小牛用刀開始切蛋糕了,小猴說:“小牛,你把蛋糕一切為2,我要其中的一塊。”小狗說:“小牛,你把多下來的一塊再一切為2,我們兩一人一半吧。”小牛聽的有些疑惑了,怎么小猴要一半,而小狗也要一半呢?小朋友們,你們能來幫小牛解開他心中的疑惑嗎?小猴拿蛋糕時,蛋糕被分成了幾份,而小猴拿到了蛋糕的幾分之幾?那小狗呢?小牛自己又拿到了多少?此時,學生身臨其境,腦海里浮現出了小牛分蛋糕的場景,并以此聯想自己生日時分蛋糕的場景,學生便不難掌握這部分內容了。教師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賦予數學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故事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皮亞杰曾說過:“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所以激發興趣,少不了動手;探求新知,更離不開操作。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反映其內部思維的認知活動。由于小學生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而數學卻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因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并通過他們自己動手測量、演示和操作來獲取知識的情境。例如:在教學《認識千克》中,教師可以帶兩包體積不同,而質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讓學生通過觀察來嘗試比較它們之間的重量,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動手測量,并記錄下每一包物品的重量,最后再進行比較。這種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去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到操作中去,得出的結論會讓學生牢記于心,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要點;二來通過兩次的比較,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實踐出真理,強調讓學生要多動手、多操作、多實踐。枯燥乏味的數學伴著學生的動手操作而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又會促使學生去探索數學、發現數學中潛在的規律,進而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鮮明生動的圖象和實物,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適當的直觀教學,往往帶有一定的神秘感,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認識射線》時,書本例題呈現的是一束束從建筑物射向天空的霓虹燈光束畫面,但這些畫面僅僅是畫面,呈現在頭腦中,并不能給學生一種實際的既視感,學生無法直觀感受,并不利于學生建立射線的表象。此時,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的實物——射燈來引入。射燈射出窗外,學生隨著光線一齊朝窗外看去,在直觀感受下,讓學生將想象的射線畫下來,在抽象出射線的同時,也形成了射線的概念,并對射線的特點有更深的理解。運用教具的直觀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輕輕松松就能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好勝”的心理特點,抓住這一鮮明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中,不妨設置一些“競爭性”的環節,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分組比一比,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融入課堂,高漲學生學習興趣。
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喜歡新鮮事物。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抓住學生這一顯著的心理特點,創設一些新穎的練習,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例如《認識射線、直線和角》一課中,在“兩點之間的距離”處,可以添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一實際練習,讓學生明確,兩點之間距離并不一定需要實實在在的兩個固定點,而是可以將實際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看成點來進行測量;另外添加的“無錫到南京的距離”,則是將“兩點之間的距離”這一知識點實實在在運用于生活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并不是泛泛而談,數學源于生活,而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也將能實實在在地運用于生活實際中。新穎的練習形式,能吸引學生的眼球,續航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于整節課中,讓學生真正沉浸在數學的學習中。
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師要做的,便是將枯燥單調的數學理論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在點滴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暢游在數學的王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