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兵
(江蘇省寶應縣畫川高級中學 江蘇 寶應 225800)
探究傳統文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方式,教師可以教材為基準進行恰當的內容選擇,同時拓寬多種途徑來深化學生文化意識,并提升其研究傳統文化因素的興趣。還需與現實世界有效結合使學生通過社會現狀展開深度反思,以這多元實施思想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兼顧素質教育與知識文化教育并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的多元發展。
課本教材是歷史教學中學生知識獲取與文化認知的主要來源,教師若想重點滲透傳統文化思想,那么必須做到靈活使用課本教材,充分挖掘其中所體現的多元文化因素,進行主題拓展后展開綜合性教學探究。此外,對于教材內容文化因素的挖掘,不能只體現在表層層面,教師還需擺脫固化的理論性講解模式,避免單一且敷衍的理論講述帶給學生文化認知思想的局限,應積極尋求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作為輔助用具,將課本教材的表層文化知識進行充分的解析。努力挖掘其中存在的具有傳承價值的史料信息,使學生能從更有深度的方向上了解并認知傳統文化內容。
比如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模塊有關百家爭鳴、儒學的興起以及宋明理學等課時內容時。教師除了要為學生梳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緊扣課本教材為其講述多方大家的儒學、道學等理論根基;還要深剖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所反映的真實歷史進程和社會源頭。具體通過互聯網挖掘其中所具有的史料,致使學生能夠了解文化百家爭鳴的歷史根源與真相,深刻領悟孔子在此時期提出的“德治仁愛”及孟子所主張的“名貴君輕”,借此呼吁學生樹立遠大政治理想,在給予其傳統文化思想熏陶的同時塑造其良好學科品質。
高中歷史教材中雖蘊含著多重傳統文化因素,但總體來講,這些因素都是以大量理論知識和史料的方式存在的。然而對于高中階段有著艱巨與繁雜學習任務的學生而言,他們無法集中精力關注于教材所體現的主旨情感與教育思想,從而致使教師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無法順利推行。對此,教師要保以足夠耐心,在引領學生感悟教材整體內容所體現的傳統文化思想時,首先要選取其感興趣與熱切關注的話題作為導入,以激趣為主,對之展開循序漸進的專業引導。
例如,美食是每個人,包括學生都熱切關注的話題,通過美食這項內容拓展可調動學生的課堂關注度與積極性。因此,教師可首先提取教材中所蘊含的多種飲食內容來整理歷史史料與資源,之后可通過多媒體投影的方式向學生全面化展現,使之了解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各民族不同的飲食特點,以及具有獨特風味的民族小吃和主食食物。而此外,還可從現行社會的諸多媒介題材中尋求能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并使之深度理解傳統文化的資源。例如《舌尖上的美食》這項總體敘述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美食的紀錄片,將其進行合理的剪輯之后為學生播放。以這些方法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熟知事物入手,使之逐步觸及并深悟傳統文化,利用這些色彩新文化因素中點渲染課堂氛圍,提升其傳統文化認知。
歷史是記載過去事件與人物等因素的一種重要載體,而講授歷史的重要目的則是讓學生展開對現行社會的思考,以史明志;學習史料中的優秀經驗與人物品質,摒棄其中的過錯行為與糟粕思想,全力塑造其成為德行兼備的適應性人才。因此,對于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還可將教材中的多種文化要素以及主旨思想,與學生的現實世界進行緊密掛鉤,讓其能在自我反思中深化文化意識,做到正確認知與客觀理性對待,進而得以更好的理解與傳承。
比如在“學習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時內容時,本課重點體現了多時期、多維度的文化藝術事業歷程,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后期發展時期的整體概述、對此,教師可選取其中與現實世界密切相關要素展開重點剖析,建立學生的熟悉感時,從而使之進行確切的反思。比如可選取文革期間的文化凋零現象展開剖析,例舉文革期間出現的高考廢除這一舉措,并讓學生思考“高考是一種相對公平且、公正的人才選拔形式,如若現行社會仍舊廢除高考,那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與后果?”。以此引導學生思維,重點解析文革時期相關傳統文化因素與事件歷程,讓學生能結合現行社會進行感悟與感知,借此體會如今社會穩定生活的來之不易。以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其樹立更為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在認知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立志為未來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總的來說,教師若想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需以教材為基準進行合理內容的選定,同時迎合學生興趣,并使其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深度的學習與反思。致力于深化學生文化意識,并提升其文化自信與榮譽感,使之考量自身行為來樹立遠大的生價值觀。這樣兼顧歷史課程的學習與文化思想品格的塑造,全力培養學生成為更為優秀的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