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俊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城關第三小學 安徽 六安 231300)
引言
在我國《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的提出,我們的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我們的數學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這給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通過設置彈性的作業,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還能激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傳統的數學練習通常都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反復的練習,這樣容易讓學生丟失學習興趣,也磨滅了學生的探索熱情;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作者認為,教師首先應該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在題目的選擇上應該靈活、新穎、多樣、奇特,同時要努力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生的探索能力,讓學生把做作業變成一種有趣好玩的探索。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調查作業,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完成調查研究,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還能增加學生的數感;如在學完了“統計”這部分知識后,就可以讓學生調查家里的用水情況,并根據每個月的用水量統計出相應的數據,然后寫出一份調查報告,最后總結用水規律,節約用水的方法和建議;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就會“樂于動手,樂于動腦”;所以教師要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要多從生活實踐入手給學生設置彈性化的作業。
對于小學階段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學生的思維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傳統的機械說教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學生的需求,作為教師應該從探究入手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從而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探究,進而發展其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合理分組與互動的方法設置各種探究性的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類比、猜想等形式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其次,也可以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和合作研究,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提高。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普遍知識面較窄且思維容易僵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平時的書面作業太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作者認為,我們要從優化作業結構上下功夫,要設置層次化的作業;教師可以建立形式多樣的數學題庫并從中挑選不同類型的題目,設置出符合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作業,對于教師來說只有充分的以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為著手點,根據其學習能力的不同分層次的考察,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通過這不同層次的作業設置,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去選擇,分層作業實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思路;通過彈性作業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在尊重了不同層次學生差異的同時,讓我們的數學教學面向了全部學生。
在我們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在作業設置時應該注重作業的實踐性,通過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教師應該對學生積極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將教材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連接,通過實踐性作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熟練的運用數學知識,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講授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后,我們就可以設置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拿出圓柱體的茶葉罐,引導學生并提問:“圓柱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這個茶葉罐是怎樣下料的?”這時學生會說:“它是由兩個圓形的底面再加一個側面構成的”然后,教師接著問:“那么大家猜猜側面是怎樣做成的呢?”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就會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再講解新課時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就會有一個較為直觀的感受,不僅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觀察和發現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數學作業的設置就十分關鍵,彈性作業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彈性作業的設置也更加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能夠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的貼近生活和實際,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對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