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瓊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鴨溪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是中考常見考點之一,考查題型一般有:說明對象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征?那么,如何尋找說明對象,我認為有兩個方法。首先看題目,多數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其次是抓首句和中心句,通常運用這些句子來表達事物的特征。
說明方法是說明文的一個重點知識,在初中階段概括起來一共有以下幾種常用的說明方法。
2.1 打比方。例如文本所表達的“彎彎的河水像一條絲帶貫穿東西,上面是幾座無比精美的漢白玉石橋。”就是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金水河的美,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2.2 列數字。通過列舉數字來說明表達,具有說明作者對要說明的事物相信無疑,保證內容準確無誤的效果。如文本所表達“大橋非常雄偉,全長1484.58米,寬30米。”就是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準確的具體數字說明了趙州橋非常雄偉的特點,讓讀者對說明的事物更加了解。
2.3 引資料。如文本所說“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就是采用了引資料的說明方法,形象生動地將屏介紹給大家,引出說明對象,又增強了文章的詩情畫意之感。
2.4 舉例子。通過具體的事件、事例來介紹事物,從而具體、準確地說明事物特征。如《中國石拱橋》中就是舉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例子來具體準確地說明中國石拱橋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的特點。這樣一來,使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2.5 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征,如文本所述“其間畫廊絢麗多彩,單龍翔舞、有雙龍戲珠,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就是運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將彩畫上所刻畫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2.6 下定義。如“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新穎而具有價值的、非傳統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大氣層中的對流層就是指溫度上低下高的緊貼地面因而能形成對流的一層”就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簡潔明確地向人們介紹了要表達的內容。
2.7 作比較。把兩個事物進行對比來突出說明對象的影響、地位等就叫作比較。如文本所說“不少人看到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松鼠不像山鼠那樣,一到冬天就蟄伏不動”“春天的雨細膩柔媚,夏天的雨粗獷熱烈”“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或許對人類來說,地球是龐然大物,而對茫茫的宇宙來說,地球只是一粒沙,是微乎其微的”等就是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有效地突出文章所要表達的特征。
對于說明順序的考察在這幾年的成都市中考語文試題中已經越來越少了,但這仍然是說明文的一大考點,因此我們在復習備考時仍然不能輕視。常見的考題即是問: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何作用?在回答這樣的題時,我們首先要了解說明順序的基本知識:
(1)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2)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結構,多在建筑物的結構,如左右、內外、上下、遠近等。
(3)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現象——本質、特征——局部、總——分、主——次、原因——結果等。
同時,要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某某的說明順序對某某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于讀者理解。
分析說明文的語言首先要了解說明語言的特點、風格。在說明文的中考試題中,一般是這樣的題型:加點字詞能不能刪去,為什么?在回答這類題時,一定要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答題。如“海嘯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40公里以內、里氏7級以上的海底地震產生的震蕩波引起的。”一句中,“通常”表明這只是一般情況,說明除了地震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嘯。若刪去這個詞語,即與事實不相符合。同時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有時對于說明文語言的考察也會發生變化:加點字詞能不能換成另一個詞語,為什么?在回答的時候,首先表明態度:不可以。然后在表達原詞的意思或者內容以及所交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換了后意思有什么改變,或不符合實際,并說明加點詞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對于說明文語言的考察常常會鎖定在一些限制性詞語上,考題設置則問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在回答時首先表態,刪還是不刪;然后對這個詞語進行定性。例如“幾乎”“比較”“相當”等詞語表修辭程度;“可能”“大約”“左右”等表估計,“有余”“多”等表數量。然后表達若刪去,原來應有的意思就變成了對應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過于絕對。
總之,在說明文的復習中,需要從內在規律開始入手,教師要充分地引導學生進行說明文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掌握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說明方法及作用、說明順序、說明的語言表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