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珍華
(福建省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 福建 南安 362300)
特殊教育學校的小學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只有在這一課程上的教學質量水平有了提高,才能激發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由于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的不同,特殊學生在學習上的難度較大,在各方面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順利性。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和這些特殊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教師首先要對常用教學法有充分的認識,才能使用起來游刃有余。如:常用的演示法有幾種:
一是,實物標本或模型演示法,此方法比較適用于與自然情景相關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將實物與文中的比喻相聯系,感受語言修辭魅力的同時感受大自然,了解語言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二是,圖片展示,插圖在教材中有很多,那么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用于學習事物兩者之間的比較,讓學生鍛煉觀察能力,把文與圖對應,抽象的語言與直觀的圖畫進行對應。建議教師結合課文語言與直觀教具相聯系,便于學生對抽象語言的學習。
三是,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演示,是指教師在講授抽象性的概念時,時運用動作以及表情演示給學生看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方法。此種方法對區分近義詞很有幫助。如在講授動詞時“推”和“扶”兩個字時,教師可以通過肢體動作的演示進行教學,那么“推”和“扶”就可以直觀的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對字的意思一目了然。
另外,智力障礙學生對外界感受力較差,對文中人物的表情描述較難理解,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表情的演示,讓學生更直觀的體會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四是,多媒體演示。如《登鸛雀樓》一課,教材的插圖比較抽象,美感較低,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鸛雀樓,同時可以演示視頻,讓學生了解鸛雀樓的歷史,感受鸛雀樓的美。
多媒體演示可以更多的為學生帶來視聽感受,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訓練,更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應注意幾方面:首先,要根據學生抽象思維發展水平選擇演示的事物。較低年級的學生應多用實物或視頻,盡量不使用抽象圖如卡通圖片,如使用圖片應運用照片,因學生較難將抽象圖片與實際物體相聯系。
在課堂觀察中發現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較多,但是其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多媒體展示的顏色使用上,字體設置的大小問題以及內容展示的邏輯順序等方面需要注意,需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進行圖片組織。教學中常出現滿屏文字的情況,這樣很難讓學生提取有效的學習信息,智力障礙兒童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過多的文字內容不利于學生將具體圖像與抽象語言建立聯系。應結將圖片文字有效結合,如對水果的學習,草莓、蘋果、為下位概念,水果為上位概念,則教師在對水果進行教學時所展示的圖片布局應注意上下層級。字體不宜過小,過小的字體讓學生產生疲倦感,不利于注意力集中。低年級教學時應色彩豐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是制作動畫效果,加入音頻。高年級相對簡潔,突出重點,不宜過于花哨,花哨反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時要考慮各種殘疾類型孩子的身心特點,如自閉癥兒童對噪音較為敏感,在選擇背景音樂時要以輕柔的音樂為主,聲音不宜過大,音質要清晰,避免雜音。部分班級有弱視學生,那么字體一定要放大,以幫助學生掃清視覺上的學習障礙。
練習需要具有針對性,有些學生因視聽障礙導致發音不準,教師應針對發音問題進行矯正練習,而不是盲目的讓學生反復的練習閱讀。如:學生讀“廣”發出了“gang”少了“u”的音節,而“光”字,學生也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教師可能一味的教學生發音,但反復很多次依舊不見成效,那么教師應該思考學生的聽力出現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呈現“guang”的拼音圖片,用手分別指出“g”、“u”、“ang”邊指邊通過讓學生觀察教師的舌部運轉以及嘴型的變換,讀出“guang”,教師可以適當放大音量,以便學生能聽得更清晰。針對部分學生的寫字,教師可以采用在鉛筆上加用握筆器的方法幫助學生能更好的握緊筆,在有輔助的情況下,進行寫字練習,同時可以采用任務分析法對字的筆順進行拆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中年級的教師較多的采用了任務分析的方法,效果很好。教師在加強練習的針對性之后,就會使練習的方法多樣起來,依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狀況,堅持教育補償的原則,有針對性的設計其他的練習方法,這樣不僅使練習不再枯燥乏味,反而使學生再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了練習,練習將收效更好。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中應不拘泥于教學方法本身的性質,而應依據實際教學需要,對各個教學法進行科學合理的糅合,從而服務學生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