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善霞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區第一小學 安徽 淮南 232072)
小學生在學習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導致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出現不敢主動提問、不會提問等情況。為了更好地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更新教學觀念,推動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意識,積極主動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使小學生做到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從而使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得到有效發揮。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想要實現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就必須要先創設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因為只有在優質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才能夠有機會、有空間去問出自己的問題,如果教學環境不夠優質,想要實現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就是空談。為此,教師必須要做好對課堂教學環境的構建,讓小學數學課堂能夠變得輕松、和諧且具有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放下對教師的畏懼心理,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發表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的想法和建議,從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并能夠根據學生給予教師的學習信息反饋,去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想要實現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就必須要改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狀態,落實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足夠的課堂主動權、參與權,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樹立起自己的學習主體觀念,幫助學生在完成數學知識學習的同時,為他們創造提問的空間,從而讓學生做到“想問就能問”,由此來實現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
小學數學問題總源于某種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提供學習材料、條件,可以使學生發生愛好,渴望增加一些課外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可以成功地解決問題。它以問題為導向,以一定程度的小學數學知識為依托,來引導學生發生認知抵觸構成激烈的問題意識。突出的問題情境的創設,能激起小學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發生明顯的問題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激起學生的認知抵觸,促進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索。因此在課堂教育中,教師要努力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活躍的思想活動,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習的活躍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問題難度要適中,問題太難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太簡單起不到好的作用,所以要把問題設置在學生的所能領悟到的方向。
設計課堂認知沖突,讓學生“要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予以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想要實現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就必須要先給學生提問的契機,因為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問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實現對教師的學習互動。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故意設計一些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沖突的內容,或者是在課堂教學中故意“出錯”,給予學生找到問題的機會,從而實現對他們問題意識的培養。例如在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時將長方形與正方形歸類為同一種圖形,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到整個課堂中,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理念產生疑問,并調動起他們想要提出問題,指出教師錯誤的主動性。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并根據學生們的表現調整教學策略,例如當發現有的學生欲言又止,想舉手又不敢舉手時,教師就可以將長方形與正方形歸類為同一種圖形的內容多說幾遍,實現對學生的“拱火”,讓他們最終忍不住向教師提出問題,并能夠與教師一起進行問題驗證,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矩形”的概念,在豐富學生數學知識內容的同時,實現對他們的問題意識培養。
課標在學段目標“解決問題”中要求“能從現實生活中發展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新課標還指出:“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可見,學生學習數學,就應當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來源于每個人的身邊生活環境。通過具體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生活數學。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喚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樂問。如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我便在教室里創設一個兩人相遇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用生活數學來萌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會利用現實生活提出數學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提問,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深思熟慮后,主動舉手提問,學生發問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逐漸對學習生活化的知識感興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提問意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意識,不但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質量有重要推動作用,還可以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促進學生數學學習上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