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露
(江西省鄱陽縣樂豐鎮中心學校 江西 鄱陽 333100)
所謂信息素養,就是指個體在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評價和利用信息的修養和技能,是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養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倫理。信息素養的核心是信息的處理能力。小學階段開設的信息技術課就是以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主的,這個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應注重的小學生的信息興趣和意識、信息技能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等的基礎信息素養的培養。
1.1 幫助實現課程目標。信息技術課程需要迎合現代化的發展趨勢,要求學生具備一些基本的能力外還要擁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該門課程的整體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所以,要求學生不要一味地去做習題,還要在實踐中認識到社會和信息技術之間的聯系。
1.2 有利于社會需求的滿足。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各類信息通過互聯網飛速傳播,對信息技術的熟練應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素養的提高可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對于小學生來說,信息素養的提高可以規范他們的行為,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
2.1 編寫出適合的教學框架。在當下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大多是停留在信息技術的傳授方面,和實際生活之間的結合較少,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如小學信息技術課本中所涉及到的管理圖像、整理文件和編輯文稿,由于任務量較大,負擔較重,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之間有著沖突,這將導致學習效果的下降。所以,在進行教學框架的安排時,需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模式和學習特點來實施,重點關注對他們實踐能力的培養。
同時,在對信息技術進行運用的時候,也要認識到理論和知識的傳輸所發揮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學生進一步進行指導,讓他們在擁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操作技巧。
2.2 采用“任務驅動”模式,培養學生操作能力。“任務驅動”教學策略重在培養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旨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積極地參加到學習中,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在實施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內容。
第一,要明確任務的內容。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較好地去完成老師給自己的任務,所以任務的內容需要明確,不然他們會理解錯誤任務,浪費了課堂上學習的時間。例如在學習《文件管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所給的素材中找到需要用的素材,將它們按要求的類別進行整理和歸類,按照指示對一些文件進行復制和移動、刪除和進行恢復等。這樣,學生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就明白自己在進行哪些操作,也知道了具體的操作流程,這有利于他們今后對文件進行歸類、整理、刪除和恢復等操作。
第二,操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每一個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所掌握的程度都不相同,每個人之間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將任務分成不同的等級,考慮到更多學生的發展需要。
2.3 對教學資源做到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課程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實用性、技術性較強,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迅速,其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教學內容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便會使實用性和時效性有所下降。針對這種情況,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和技巧,也要去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資源。整理和歸納好和教材相配套的課件和素材,改善教學活動,提高布置作業的應用性和時效性,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要合理地運用好資源。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互聯網上的各類資源可以為教學提供很大的支持,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從互聯網上尋找文字、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將它們融入到教學中,這樣可以豐富教學內容。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實踐課程,為了全面地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明白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整合梳理課程內容和教學安排,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促進學生的信息素養的提高。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注重創新和完善,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人員和引導人員,不能夠墨守成規,要勇于創新、敢于創新。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重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