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莉
(貴州省羅甸縣第一中學 貴州 羅甸 550100)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是當前地理教師所面臨的新挑戰,需要教師與時俱進,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尋找到適合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教學策略,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
必修一教材中,第一章《行星地球》主要體現了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均占40.0%,因為本章主要是圍繞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展開,對其分析得觀察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地球的運動有自身的規律。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園,必須處理好人地關系,體現了人地協調觀,占13.3%。區域認知在本章僅占6.7%;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以綜合思維為主,占66.7%,因為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等必須運用綜合分析的思維方式。全球氣候變化是人地關系的體現,在本章占23.3%。大氣的變化還需通過觀察或者做實驗等方式加以理解,體現了地理實踐力,占10.0%。
利用生活化情境的綜合性,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地理要素的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與發展。地理綜合思維要求學生運用綜合的觀點去認識地理環境。一方面,情境的設置系統、全面、開放。認識地理環境需要全方位多視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需要貫穿地理教學的始終。且根據系統科學原理,地理教學系統只有在開放的狀態下,學生才能將知識的構建打破平衡,從無序走向有序;另一方面,情境引導注重綜合思維方式和能力的訓練。完整的情境經過進階式的探究性綜合問題引導,使學生地理的學習從知識的學習走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區域是地理環境的一部分,它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各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制約而形成的一個錯綜復雜綜合體。我們對區域地理的教學不僅要學生認知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掌握各要素是如何作用形成了區域特征的綜合思維方法”。即能夠從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整體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能夠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能夠從地方綜合的角度分析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有了這種理念,再借地理教材中的圖像信息來巧妙地引導,就能凸顯學習重點,化解思維難點,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融合了核心素養,細化了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時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學設計上強調了學習情境的創設,不僅融合了課本知識,同時穿插了課外大量的熱點信息,注重從不同尺度、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上對區域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在問題的設計上,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知識基礎分析,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培養學生判斷、推理、歸納和綜合的思維能力。在教學設計時,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思辨的過程,依托教學案例展示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形成,建立人地協調觀,閱讀材料、讀圖、觀察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使學生學以致用。
小組建設要本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內成員合理分工,各自要有明確的職責。學生在完成獨立自學后,帶著自學的收獲和疑問在小組內交流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同伴互助,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篩選出不能解決的問題。由組長落實小組探究情況,檢查自學中小組成員是否完成了學習目標,整理自學和小組互助學習的成果,分配課堂展示交流活動中的任務,做好展示交流的準備。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必要的指導。展示交流是指根據各小組自學情況,小組之間展示交流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并提出未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間討論、交流、點評、質疑、爭論,集中全班同學的智慧來達成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駕馭課堂,密切關注學生展示的動態。展示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是導演者和服務者,是組織者和發現者,是參與者和引導者,是指導者和評價者。所以在展示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講的對的、好的要贊揚,學生講的不完整、不深刻的要補充,講的不對的要糾正,不會講的要引導。經過學生自學、小組互助和展示交流后,教師已經非常清楚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對于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要講那些學生存在疑惑的易混、易錯、易漏點,講學生未解決的問題,從而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