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軍
(青海省大通縣寶庫鄉中心學校 青海 大通 810100)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信息技術已頻頻走入課堂,并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特征服務與數學教學,為數學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無可比擬的教學效益。這種技術將我們難以呈現的教學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練習等,用聲音或靜態、動態的圖像任意地結合在一起,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躍了起來。我在使用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了它的優勢,但也發現了一些使用不當的問題。下面我就以二年級下冊《找規律》為例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1.1 激活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教學氛圍,深化主題。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需要從生活中總結歸納、引入課堂,因此,只有教師講或是用書中的主題圖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認識也較為片面。如《找規律》一課,直接出示主題圖,內容就顯得單一,而且有為了講課本而特意編題的嫌疑,像把學生生拉硬拽到課堂中。而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種有規律排列的圖片、場景集中起來,展現給學生,既生動又形象,學生也樂意去觀察。自然會發現這一些圖片和場景中存在著共同點,就是有規律。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題內容。并且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學習興趣也高,也使學生加深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
1.2 簡化難點,優化數學過程。數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操作性強,光讓學生聽和看并不能讓他們牢固掌握知識,只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在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這節中,規律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腦中形成動態的變化影像,學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間的變化很難連貫地展示,但有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動畫的形式,過程鮮明、有連續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從實物的變化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的模型,再動手操作時就不會手足無措。
1.3 激發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對數學的認識。魯迅曾預言:“用活動的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是的,時代進步了,教學課堂也在不斷改革。現代化教學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動性、情趣性、直觀性、快速性代替教師的講和寫的教學手段。如《找規律》這節課因為有生動、真實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從開課就對這節課很有興趣。集中注意力去觀察,從觀察中發現規律、思考規律并操作發現的規律,從而創造新的規律。正是因為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聲音、動態的影像等多種媒體相結合構建了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變得生活化、趣味化。學生才能始終保持興奮、愉悅,對知識保持高度渴求的狀態,在無意識間吸收了大量知識。讓學生學得輕松,變聽課為主人,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產生了優化的效果。
多媒體課件如果運用得當,與數學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但隨著多媒體課件的廣泛應用,也有人認為:信息技術與一支筆、一塊黑板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都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運用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必須前提,若一味貪圖它的熱鬧就會走彎路。
2.1 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而非復制書本。如果我們只為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而將課本內容簡單地復制到屏幕上,機械地點擊、講解,那我們與放映員和解說員又有什么區別。所以,在制作課件之前要精心設計,使其能輔助我們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2 時時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現在很多上優質課或觀摩課的老師都在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往往只突出了個人的“表演”性,而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數學教育不是片面的、表面的,而是深入的、長遠的。一切以學生的能力、素養的提高為前提,不能只顧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過程而不深入講解,忽略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2.3 從知識點出發,突出知識而非課件。教學課件是輔助教學而產生的,所以在制作使用過程中一切要以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不能只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將課件制作得過于花哨。在《找規律》一課中,有位老師引用了唐僧師徒四人來演示循環排列的規律。結果學生只看畫面,而沒有用心觀察。雖然課件演示得很清楚,但學生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找規律上,只覺得這四個人蹦來蹦去很好玩。當教師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時,沒有人能回答上來。因此,教學課件的設計還是應突出知識點,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在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制作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一切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使其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突出教學的核心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小學教育是人發展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實,我們的教育才能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