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宇
(吉林省通榆縣實驗中學校 吉林 通榆 137200)
生物是一門典型的理科性學科,教師需要改變當前教學方式,將問題連續體教學模式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方法為媒介,幫助學生更好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更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所謂問題連續體就是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構建的一種全新問題體系,該體系主要依據學生智力發展水平,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將即將學習的知識和原有的認知結構結合起來,從而更好的建立完善認知體系,保證生物學習效率[1]。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連續體”能夠利用“解決問題”來幫助學生主動探究和學習生物知識,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在面對從未涉及的知識時,還可以利用“問題連續體”為學生搭設學習的橋梁,教師通過結合生物知識設計的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行動,誘發學生探究欲望,鍛煉學生思維,讓學生更好的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此外,“問題連續體”還能有效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
2.1 形態結構類“問題連續體”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生物是高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包含的知識內容多種多樣,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問題連續體”模式多種多樣,其中,形態結構類“問題連續體”屬于主要類型之一,所謂形態結構類“問題連續體”就是針對生物學某一層次的知識和內容進行功能、結構、形態的描述,降低這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難度[2]。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形態結構類“問題連續體”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實物或者結構圖進行仔細的觀察,并且找到關鍵記憶點,通過形態結構類“問題連續體”引導學生把將要學習的知識和已經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進一步挖掘生物知識之間的連續性和內涵,學生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鍛煉和提升。
例如,在“DNA分子結構”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設計相關問題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究分子結構的組成,包括“什么是DNA基本組成單位?”“DNA有幾種類型?包括幾個部分?”“如何利用4中脫氧核苷酸構成DNA分子?”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DNA分子結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的保證課堂教學質量,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2.2 實驗探究類“問題連續體”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除了形態結構類“問題連續體”外,實驗探究類“問題連續體”也屬于“問題連續體”的主要類型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均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少探究性實驗的內容,加上生物本身屬于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物形態、生命規律的自然科學,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實驗探究必不可少[3]。所以,教師想要將實驗探究類“問題連續體”運用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做好實驗設計,將“問題連續體”充分運用于實驗設計當中,嚴格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根據實驗過程選擇相應的實驗材料,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識,同時還能將學生探究欲望充分激發出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微生物的培養與運用”相關內容教學中,學習《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實驗探究類“問題連續體”,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的方式,更好的了解微生物培養過程。學生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問“物生物培養需要什么條件?”“影響微生物培養結果的因素有哪些?”“微生物培養的目的和方法?”等,讓學生對微生物的培養理論更加牢固,學生在完成試驗后,教師還可以利用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總結,從而更好的保證學習效果。
2.3 生命過程類“問題連續體”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生物是一門生命學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包含了很多生命活動規律、生物學過程等知識,類似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興奮傳遞和傳導、DNA轉錄與翻譯、細胞分裂等,這類知識相對較為抽象,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將生命過程類“問題連續體”運用于教學中,能夠對抽象性的知識和內容進行結構分解,降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度,保證教學質量。
例如,在“光合作用”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光合作用分解為兩個階段光反應和暗反應,然后針對光反應設計相應的問題,包括“光反應場所在什么地方?是否需要光能?有哪些物質參與?有哪些產物生成?”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繪制出來。同樣的,暗反應也可以參照光反應相對應設計問題,保證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各種新型教育教學方式逐漸被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可能性。教師為了更好的保證生物教學質量,還需要將“問題連續體”充分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鍛煉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