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2019年10月31日,李保剛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攝)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李保剛很喜歡秋天。早晨游泳之后,他就跑到園子后邊去“調樹”——有些沒有成活的樹要換掉,再補種一些新樹。恰逢深秋,金黃的葉子落在草地上,“走在園子里,你會忍不住放慢腳步。畫面很美,就像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所描述的那樣。”李保剛說,每當此時他都有一種穿越到小時候的感覺。
這“園子”便是李保剛耗費多年心血打造而成的觀唐藝術區,園內草木茂盛,湖水藍藍,8棟中式建筑拔地而起。觀唐藝術區的建筑外觀選用的是漢唐風格,正是本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溯源的精神傳承。他的辦公室在位于西北角的觀唐壹號,內里設計則更偏于西式,四面墻都嵌有玻璃,透過玻璃往外看,每面皆有景。“這房子有15米挑高,這種尺度感在中式建筑里是很少見的。在這樣的空間里,人心中升起的自然是包容和開闊?!崩畋偨榻B說。作為藝術園的創始人,他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器一物。
“我生長在北京,四合院文化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當能決定建什么房子時,不免要回歸這種文化。”李保剛上一次做中式建筑是2003年投資觀唐花園項目,當時業內基本上都在做西式別墅,他卻力排眾議堅持做中式別墅。后來,當一座座小院落成時,觀唐花園也因其獨特的文化性在別墅界走紅,一些慕名而來的購買者還是外籍身份,真正實現了“中國制造的建筑走向世界”。
觀唐別墅的成功讓李保剛在京城地產界嶄露頭角,也讓他意識到文化藝術的力量,“我們在做金融和地產時發現,其實中國不缺鋼筋混凝土的房子,也不缺金融家,缺什么呢?缺青山綠水,缺道德文章,缺幸福指數。古往今來,推動歷史發展的,相比經濟與科技,更大的力量我認為是文化藝術”。
觀唐花園項目之后,年過不惑的他覺得人生需要考慮終極問題,先到北大學哲學,后到中央美術學院學藝術。其間,他和團隊仍一直在進行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探索。等到接手觀唐藝術產業園項目時,李保剛有了一個想法,“打造一個藝術區,它將是中外藝術資源和藝術家的聚集地,產業基金、公益基金、藝術消費、IP和產品交易的聚集地,優秀文化項目聚集地(孵化器),優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
在觀唐藝術區啟動之前,李保剛受邀參加一個活動,考察歐洲國家的私人定制酒店。20多天的時間,他跟著考察團從英國到法國、意大利、德國等,邊走邊看邊思考。在不斷地行走中,他發現那種對藝術的追求已滲透到當地人、城市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國波爾多,那些莊園與自然融為一體,鋪設大路不用水泥或柏油,而是碎石渣,“人在上面走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踩出沙沙沙的聲音”,正是這種聲音可以讓人思考。
回到國內,李保剛的腦海中已大致勾勒出“觀唐藝術區未來的樣子”。他將這次考察以及多年在國外游走所看到的許多城市對自然、園林與藝術、環境和生活的珍視,融入觀唐藝術區建設中。2018年9月,耗時6年打造的觀唐藝術區在首展“桃花源”藝術季中開園。整個園區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園內山水掩映,綠樹成蔭,國內外名家雕塑組成園區戶外獨特景致,美術館、藝術酒店、生活美學館等不同風格建筑拔地而起,真正成了“公園里的美術館”。
正式進入藝術文化行業前,李保剛先后在新聞、金融、投行和地產等領域工作,大都是在社會產業結構轉型的過程中處于風口浪尖的行業。所以在搭建觀唐藝術區這個平臺時,每個部分都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
“以舊廠房改造為主的北京798藝術區屬于中國藝術產業園的1.0版本,以對藝術家的招租為主的尚8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進入中國藝術產業園2.0版本,以觀唐藝術區為代表的規范、規劃并形成產業聚集的藝術產業園區已升級到3.0版本。這個版本是以文化IP運營為特征,既有藝術產品的供給者,又有藝術品的需求者。”李保剛說,觀唐藝術區已深入到藝術科技、藝術金融、藝術互聯網、藝術IP領域進行深度挖掘。
在藝術金融方面,他嘗試通過上市公司開發相關的藝術基金和金融藝術產品的模式;在藝術科技和互聯網方面則進行了多方探索,比如與故宮合作“國寶傳承計劃”,再通過與騰訊的合作開發《千里江山圖》,借用AR、VR等科技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和學習這些中國傳統經典文化;在藝術IP方面,觀唐與故宮合作的《石渠寶笈》數字版權將作為觀唐文化的特色IP留存下來。

觀唐藝術園于2018年9月開園,園內實現了建筑、藝術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觀唐藝術區開園后,李保剛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那里,做文化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挑戰,也有了回歸初心的親切之感。他常常會憶起在北京四中讀書時的場景。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講陸游的詩《臨安春雨初霽》,聽到那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李保剛一下子被觸動了,“一幅美的畫卷在我面前展開,當時我就認為春天最美的東西都是和杏花春雨相連的。之后我有了一個遠大的理想,在現實中實現這種美好的意境”。從那時起,他就愛上了詩詞。正是在這種文學的詩化滋養下,他一步步打造出觀唐文化,并在文化藝術產業的實踐中一步步靠近自己最初的理想。
“我們的理想是把觀唐藝術區創建成‘烏托邦式的文化藝術家園,在這個詩意的環境中為大眾搭建一個平臺,使藝術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播,提升大眾審美,引領大家用微消費的方式,即不用花很多錢就可以得到優秀的藝術欣賞和藝術教育,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桃花源?!崩畋傉f。
世上本沒有桃花源,但因為人需要夢,便有了夢想中的桃花源。在未來,如何用當代藝術方式講述千年前的故事,用當代語境“又見”傳統文化,用藝術作品“觀”精神理想是一個迫切的時代命題。在這個命題之下,李保剛和他帶領下的觀唐文化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去追尋、去再造一個桃花源。
李保剛
1962年生于北京,現任觀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云文觀唐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裁、中國藝術產業園聯盟執行主席。2012年開始投身藝術文化和公益事業,曾組建北京觀唐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近兩年,由其創辦的觀唐藝術產業園區引發業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