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
【摘 要】目的:探討針灸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中風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治療措施,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DL評分、NIHSS評分、HAMD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包括健康狀態、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和社會功能等指標)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DL評分、NIHSS評分、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ADL評分、NIHSS評分、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能夠有效促進中風患者的康復,是對中風患者實施干預的有效措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針灸;中風;臨床療效;評分
【中圖分類號】R2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1
中風,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是一種病情嚴重、病程較長、治療困難的疾病。主要是由情志郁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血液瘀滯等引起[1]。患者在中風急性期之后,往往會出現半身不遂等肢體功能障礙后遺癥,給其正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2]。針刺治療中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研究表明[3],在患者急性發病后的綜合治療中,及早實施針刺療法,可以顯著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殘率,減少后遺癥、減輕并發癥,為以后的康復訓練打下良好基礎。本研究探討針灸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60-80歲,平均(69.67±6.3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2-80歲,平均(68.34±5.1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已經報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用藥及康復治療措施,保持良好體位,按摩患肢,實施主動或被動訓練。被動訓練包括為患者實施被動屈伸、收展、旋轉等手法,逐漸增大活動范圍,以患者無明顯疼痛為佳。可輔助實施上肢伸肌訓練,下肢屈肌訓練,以及肘關節的輔助活動、成橋訓練、輔助起坐等。主動訓練即在被動訓練基礎上,自主關節活動及訓練,從床上活動開始,逐漸進行起立、坐下、站立、行走、生活自理及負重訓練等[4-5]。治療組采用常規用藥、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方法,針灸前及時疏解患者緊張情緒,針灸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保溫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部位實施針灸,針灸取穴以調和陰陽、疏通經絡和醒腦調神為原則,針刺后留針20分鐘,間隔5分鐘行針一次,每天一次。6天為1個療程,一個周期后隔一天行下一個療程,持續治療4個療程,并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康復效果指標(包括ADL評分、NIHSS評分、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包括健康狀態、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和社會功能)等指標為觀察指標。
1.4 統計分析 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
2 結果
2.1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康復指標改變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DL評分、NIHSS評分和HAMD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ADL評分、NIHSS評分和HAMD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健康狀態、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和社會功能評分水平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健康狀態、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和社會功能評分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中風已經成為威脅老年人群健康的一大問題,臨床上針對中風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中醫治療方法在臨床上不斷推廣和應用,針灸可以顯著提升中風患者的臨床康復療效[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指標ADL評分、NIHSS評分、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ADL評分、NIHSS評分、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中風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能夠有效促進中風患者的康復,是對中風患者實施干預的有效措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李鑫輝,司馬旦旦,黃淼鑫,等.張仲景“外風”與葉天士“陽化內風”論治中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7,24(9):96-98.
孫夢珠,肖偉,章顯寶,等.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近5年臨床研究概況[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12):168-170.
楊志新.中風急性期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05,3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