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芳
【摘 要】目的:探究消化內科診斷中無痛胃鏡與普通胃鏡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實施無痛內鏡檢查的66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另將同期實施普通胃鏡檢查的37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檢查前以及檢查中生命體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檢查中各項生命體征均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化內科臨床診治中無痛胃鏡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對患者的刺激,有利于患者對檢查依從性的提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普通胃鏡;無痛胃鏡;消化內科
【中圖分類號】R7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1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以及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中較為常見的主要有胃酸、胃潰瘍、胃痛以及食管炎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治療不及時還會出現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甚至胃癌等嚴重情況[1]。胃鏡是消化內科檢查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檢查方式,能夠幫助醫生全面了解患者消化系統狀況,但是在實際檢查中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刺激,隨著醫學水平的提升,無痛胃鏡的應用也在逐漸普遍[2]。將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實施內鏡檢查的43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消化內科診斷中無痛胃鏡與普通胃鏡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實施無痛內鏡檢查的66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男356例,女304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6.5±1.3)歲;病程3-43天,平均病程(21.2±1.1)天;另將同期實施普通胃鏡檢查的37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958例,女1742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6.8±1.4)歲;病程5-43天,平均病程(21.6±1.3)天;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胃痛情況需實施胃鏡檢查;患者意識及精神均無異常,且無家族精神病史;患者無肝、腎、心臟,心血管等系統性疾病;患者無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P>0.05),可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普通胃鏡進行檢查,患者檢查中體位為左側屈膝位,檢查前需口服利多卡因膠漿進行咽部局麻,指導患者含口墊,檢查中患者需放松身體,通過鼻腔進行深呼吸,將胃鏡由患者口部放入,胃鏡經過喉部時患者需配合吞咽動作,確保順利送入胃部后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完成后需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適情況,及時進行處理;研究組患者實施無痛胃鏡檢查,檢查體位與對照組相同,檢查前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同時進行吸氧,給氧速度為2.5L/min,準備好急救準備。檢查麻醉藥物為芬太尼,將0.5-1μg/kg芬太尼進行靜脈注射,檢查中的維持麻醉藥物為丙泊酚,用藥量為1-2mg/kg,檢查方式與對照組相同,檢查完成患者完全蘇醒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無異常情況即可出院。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統計患者檢查前以及檢查中心率、收縮壓、舒張壓以及血氧飽和度檢查結果,分組計算均值后進行組間對比;分組統計患者實施內鏡檢查后消化道出血、惡心、嘔吐、頭暈的發生情況,分組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意義 本次實驗數據選用統計軟件SPSS20.0開展分析,均數±平方差代表計量資料,對比檢驗值為t;百分比率(%)代表計數資料,檢驗值為,對比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檢查前以及檢查中各項生命體征 兩組患者檢查前心率、收縮壓、舒張壓以及血氧飽和度對比均無顯著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檢查中心率為(70.5±2.1)次/分鐘,對照組患者檢查中心率為(116.2±5.2)次/分鐘,經統計學計算t=222.548,P=0.000;研究組患者檢查中收縮壓為(95.3±4.5)mmHg,對照組患者檢查中收縮壓為(135.6±8.8)mmHg,經統計學計算t=114.992,P=0.000;研究組患者檢查中舒張壓為(88.4±5.5)mmHg,對照組患者檢查中舒張壓為(70.2±1.5)mmHg,經統計學計算t=169.152,P=0.000;研究組患者檢查中血氧飽和度為(99±1.5)%,對照組患者檢查中血氧飽和度為(81.5±2.3)%,經統計學計算t=188.443,P=0.000;研究組患者檢查中各項生命體征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檢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研究組660例患者檢查后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下:消化道出血1例,惡心14例,嘔吐9例,頭暈11例,總發生35例,總發生率為5.3%,對照組3700例患者檢查后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下:消化道出血53例,惡心310例,嘔吐221例,頭暈198例,總發生782例,總發生率為21.14%,經計算x?=92.197,P=0.000,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提升消化系統疾病診斷的準確率對于提升其治療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醫生在臨床診斷中除了要依靠自身專業能力之外還需借助影像學手段了解患者病情狀況,胃鏡檢查是消化內科疾病診斷中常用的診斷方式,屬于非創傷性診治措施[3]。但是在檢查過程中,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患者較常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情況,部分刺激嚴重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出血狀況,不僅會加重對患者的刺激還會影響患者對診治的配合程度[4]。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臨床診治的舒適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無痛診治的臨床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無痛胃鏡檢查在消化道內科疾病診治中的應用有效實現了消化內科的無痛診治,最大限度的緩解了患者在檢查中所承受的刺激,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在診治中胃腸系統出現過度緊張情況,能夠有效擴大觀察范圍,提升診斷的準確率。另外,無痛胃鏡檢查在消化內科診治中的應用能夠滿足不同年齡及狀況患者的診斷要求,避免了耐受性差患者診斷難度增加的情況[5]。無痛胃鏡檢查過程中使用的麻醉藥物為芬太尼以及丙泊酚,兩種藥物的聯合應用能夠起到顯著的鎮痛及鎮靜效果,且藥物對患者中樞神經造成的刺激較小,藥物作用較快,且患者蘇醒時間較快,患者檢查完成后稍作休息便可自行離院,臨床應用的效果以及安全性都比較高。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檢查后心率、收縮壓、舒張壓以及血氧飽和度均優于對照組,且消化道出血、惡心、嘔吐及頭暈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各項組間差異對比均較為顯著,經計算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消化內科患者臨床診治中無痛胃鏡的應用效果明顯好于普通胃鏡,能夠有效降低對患者的刺激,提升診治安全性。
綜上可知,無痛胃鏡在內科疾病患者診治中的應用效果明顯好于傳統胃鏡,具有刺激小,安全性高,操作簡單便捷,檢查時間短等優點,能夠在各層級醫院中進行操作,值得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唐洪遠.無痛胃腸鏡診療術在消化內科疾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78):376-376.
印義華.無痛胃鏡診療術在消化內科疾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療裝備, 2016, 29(6):102-103.
張維海.無痛腸胃鏡在消化內科臨床診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5):80-80.
王洪林.消化內科疾病應用無痛胃鏡診治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7):105-107.
李釗.無痛胃鏡與普通胃鏡在消化內科臨床應用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 2017, 23(2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