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楊文香 于俊光 閻雷
【摘 要】目的:分析種植牙修復方式對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再生的影響。方法:選擇12只健康的實驗成犬為研究對象,拔除所有下頜雙側第3、4前磨牙和雙側上頜第4切牙,觀察不同修復方式對種植體周圍1mm的神經纖維密度。結果:種植后,三組實驗動物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的數量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種植后,A組、B組、對照組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的數量依次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即刻種植和即刻負荷可有效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的再生,加速牙齒修復。
【關鍵詞】種植牙;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再生
【中圖分類號】R78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1
目前,牙體種植是臨床上修復牙齒缺損的重要手段,亦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研究顯示,不同的修復方式對種植體修復速度影響不同,選擇何種修復方式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本文通過對比不同修復方式對6只成年Beagle犬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取得了不錯的實驗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選取健康成年Beagle犬6只,年齡13~15個月,平均14.2±0.6月;體質量12~17 kg,平均15.1±1.4 kg其中雌、雄各占3只。術前均進行消炎處理,并拔除所有下頜雙側第3、4前磨牙和雙側上頜第4切牙,其中每只犬同側前磨牙為1組,雙側上頜第4切牙為1組,即每只犬3組牙隨機接受接受自然愈合(對照組)、即刻種植+即刻負荷(A組)、延期種植+延期負荷(B組)3組修復方式中的一種進行牙齒修復。
1.2 材料和設備 種植機(由我院提供)、吸唾器(由我院提供)、拔牙及縫合等手術器械(由我院提供)、種植體(德國口腔奧齒泰)、新潔爾滅(山東省德州安捷高科消毒制品有限公司)、1%-2%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種植專用手術器械(臺灣美佳境股份有限公司)、Accuitomo 17.0 CBCT、OLYMPUSDP7.0 數碼相機、CTAnalyser等。
1.3 實驗方法 固定Beagle犬后牙區,常規消毒、鋪巾后,用1%-2%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拔牙區局部注射,使用牙齦分離器分離牙齦,橫斷牙周組織后,用砂片分開雙側下頜第三第四前磨牙近中頰溝并拔除牙齒。對照組拔除牙齒后,主要進行消炎處理(包括動物蘇醒后按劑量肌注慶大霉素1周,同時口服阿莫西林1周),術后一周半流食后改為軟食,進行自然愈合;A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即刻種植+即刻負荷的修復方式進行修復,具體為:牙根拔除后,常規手術消毒,清理牙槽窩內組織,用雙氧水、生理鹽水交替多次沖洗,逐級預備種植窩,同時用大量生理鹽水進行冷卻,植入種植體,使前牙區=32mm 、L=12mm,后牙區=42mm、L=12mm,之后在種植體上方粘接修復體牙冠,消炎處理同前。B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延期種植+延期負荷的修復方式進行修復,具體為:自然愈合8周后,用1-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手術部位,采用“H”切口暴露翻瓣,并充分清理牙槽窩內組織,用雙氧水、生理鹽水交替多次沖洗,逐級預備種植窩,同時用大量生理鹽水進行冷卻,植入種植體,使前牙區=32mm 、L=12mm,后牙區=42mm、L=12mm,并于術后12周在種植體上方粘接修復體牙冠,消炎處理同前。術后16周處死6只Beagle犬,收集骨標本并制作切片,常規HE染色后,通過Pannoramic Viewer軟件1mm骨切片中有髓鞘神經纖維的數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平均數()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使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 LSD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動物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數目比較種植前,三組實驗動物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的數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種植后,三組實驗動物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的數量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種植后,A組實驗動物種植體周圍神經纖維的數量最多,其次為B組,對照組最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骨內神經纖維通常分為以下三種[1,2]:①無髓的交感神經纖維,主要位于血管周圍,可促進血管收縮,在控制血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②有髓交感神經纖維,主要分布于骨髓、血管周圍,在感知機械刺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③骨髓內的無髓神經纖維,推測與造血功能的調節有關。研究顯示[3],口腔種植體的成功與否,除了種植體與周圍骨組織的結合情況外,還與骨內神經、尤其是有髓交感神經纖維再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常規牙修復是在拔牙后半年至一年內進行種植體的植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炎癥的發生。然后期種植體植入時,因牙槽突的消化、吸收導致種植時骨量匱乏,同時會導致牙齦萎縮,從而影響種植體的神經再生和美觀[4,5]。即刻種植突破了傳統種植體植入的時機,將拔牙、種植體植入緊密銜接,不但縮短了手術周期,同時簡化了手術步驟,有效的保留了骨組織的數量和牙齦的自然形態,促進神經的再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即刻種植+即刻負重的修復方式對種植體周圍神經再生的促進作用最明顯,其次為延期種植+延期負重修復方式,自然愈合組的神經纖維再生最差,提示植入越早、負荷越早,種植體植入成功率越大,國內也有相類似的報道。
綜上所述,早期植入種植體和粘接修復體牙冠,有利于促進種植體周圍神經的再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陳昊,曹直.牙種植應用骨膜骨粉對植體周神經纖維保護作用機制及效果分析[J].醫學綜述,2016,22(10):2064-2067
曾曉華,蔡巧玲,宮蘋.犬牙周膜中神經纖維的形態特點及分析[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6,34(5):459-462
喬士沖,呂曉飛,莊龍飛,等牙種植體周圍骨內神經感受功能的初步研究[J].上海口腔醫學,2011,20(2):119-124
買布拜木·買買提依明,木合塔爾·霍加,白爾娜·吾守爾口腔種植體邊緣骨吸收的臨床療效評價[J].口腔醫學研究,2015,31(6):606-608
于博涵,王佐林.口腔種植體骨性結合界面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3,23(2):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