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梅


【摘 要】目的:分析風險評估管理在消毒供應中心的應用效果。方法:篩選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400件醫療器械為對照組;同時篩選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400件醫療器械為研究組。研究組工作階段予以風險評估管理,對比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后的工作質量,兩組滅菌合格率。結果: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研究組醫療器械滅菌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消毒供應中心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可顯著提升工作質量,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減少工作中風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安全性更高的醫療器械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醫療器械;消毒供應中心;風險評估管理;滅菌合格率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2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有醫療器械數量多、工作量大的特點。對醫療器械進行高效、安全的管理也是這一部門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滅菌效率、減少醫院感染發生風險的重要工作[1]。風險評估管理是一種高效的管理程序,主要工作在于對潛在、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于評估,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進而減少不良事件發生[2]。本文分析了風險評估管理在消毒供應中心的應用效果,篩選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400件醫療器械為研究組,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研究篩選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400件醫療器械為對照組,包括有醫療耗材200件,手術器械200件。同時篩選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400件醫療器械為研究組,包括有醫療耗材200件,手術器械200件。兩組醫療器械的類型、消毒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自2018年初以提高滅菌合格率為重點,開展風險評估管理工作,對醫療器械實施分級風險管理于質量控制。此次研究納入的醫療器械分別是開展風險評估管理前后入組,用以進行對照研究。風險評估管理方法:
1.2.1 風險識別與評估 首先,組建風險管理小組,對2017年度實施常規消毒管理的醫療器械存在的隱患、問題進行調查,分析風險因素,進行總結:包括有器械混效率高、器械損壞概率該、配件丟失率高、高低溫處理方式混淆、屬結構復雜的器械清洗不易等。結合危害程度、發生頻次、涉及數量等對風險因素進行評估,予以正確風險分級,明確高風險的項目,結合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改進內容,對風險因素進行控制。
1.2.2 風險管理 ①組織科室全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深入學習醫療器械消毒處理方法,要求充分掌握消毒流程,素質細節,能夠根據不同的器械類型,進行靈活、高效的消毒處理,并且具備高度責任心以及識別、處理風險的能力。重視新職工的培養,開展老帶新活動,鼓勵員工之間互相探討、分享工作經驗,促進新職工業務能力全面提升,避免新職工不熟悉流程或缺乏經驗引起不良事件。對工作相關的操作流程、崗位職責進行優化,明確個人分工,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制度,保障工作質量。②重視與臨床科室之間的交流,有經驗豐富的消毒供應中心人員指導臨床人員高效完成預沖洗醫療器械操作,教會臨床人員根據器械了偶像不同合理選擇清洗方式,選用正確的清洗劑。③建立多途徑質量檢測方法,組建專門的檢測小組,負責對醫療器械的消毒質量進行嚴格檢查,統計器械使用狀況,記錄相關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監督工作改進。對設備運轉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檢查相關制度的落實情況,發現供應環節是否有疏漏并及時改進。④持續改進,風險管理小組每季度對風險管理效果進行評估,識別是否存在參與風險,若管理效果仍不滿意,對管理方案進行靈活調整并實施持續改進。
1.3 觀察指標 評估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評價指標包括人員業務能力(30分)、風險識別和處理(30分)、高合格率(40分),分值越高工作質量越佳。對比兩組醫療器械滅菌合格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統計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以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的差異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 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見表1。
2.2 兩組醫療器械滅菌合格率 研究組醫療器械滅菌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中的基層部門,醫院應用的醫療器械,有規格、形狀、性能、結果多樣化的特點,也有不同的價格,這也給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醫療器械工作增加了難度,會面臨一些潛在風險。比如醫院通常有數量較多的外來醫療器械,屬于公司、生產商免費提供或租賃給醫院的器械,這類器械相對精細且造價昂貴,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但存在流動性強的特點,需要在多個科室流動,在加上器械清洗不易等因素影響,會增加院內感染發生風險[3]。此外,重復使用醫療器械,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在消毒、回收、發放等細節上發生疏漏的概率,需要予以重視。面對這種狀況,以往常規的醫療器械管理模式并不能滿足各方面的需求,使得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效率下降[4]。
風險評估管理模式是更快科學、高效的工作模式,將之用于消毒供應中心,能夠對消毒供應中心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準確識別,并進行科學評估,明確高風險環節,設計針對性的策略用以控制風險因素,促進高效、安全的工作體系,進而提高醫療器械的管理效率、滅菌合格率大幅度提升[5]。
本文結果: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研究組醫療器械滅菌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消毒供應中心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可顯著提升工作質量,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減少工作中風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安全性更高的醫療器械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劉蓉俊,向藝.風險管理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降低硬式內鏡受損率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7,16(5):474-476.
曾梅許,李育群,曾小兵.消毒供應中心風險管理的環節質量控制[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8):134-137.
伯淑維.護理風險管理在消毒供應中心中實施的臨床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25):73-75.
孫瑜.消毒供應中心外來器械的零風險管理研究[J].甘肅科技,2018,34(20):103-104.
黃鵠.消毒供應中心風險評估及防范對策探討[J].現代養生,2014(16):28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