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福建晉江市青陽街道象山小學)
傳統的教室文化布置中,教師更注重的是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等顯性布置,缺乏對學生情感的關懷教育,因此,在教室文化布置中設置“特殊板塊”,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室文化布置的育人功能。
教室文化墻是班主任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讓墻壁說話”,讓每一面“文化墻”都能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引領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的學習與生活中。如我們班的“壽星專欄”。
很多班級都有屬于自己班級特色的生日會。接班那天,我了解到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是80%以上都是來晉江務工的新晉江人,父母早出晚歸,很少能與孩子共度生日,很多孩子甚至沒有生日的概念,也引發我想為每一個孩子過生日的心。于是,我查看孩子們的資料,并在辦公桌日歷上勾出每個孩子的生日。
生日會也在孩子們的建議中有了新的呈現。自從在班級里設置“意見箱”后,孩子們都會把對班級的一些想法投進去,恰逢新學期班級布置,小登在“意見箱”投了關于“生日”活動的建議:這次班級重新布置,我們可不可以在班級的一個位置,提前通告誰生日,這樣生日的同學就能提前享受同學們的祝福。
我覺得這個意見可行,于是在班級說,得到了孩子們全票通過。
“既然大家認為可行,這個板塊該怎么設置呢?”發揮孩子們的智慧才會有最佳的板塊,于是我接著說。
“要讓大家提前知道,那就將壽星的照片貼出來或者寫出來。”小軍先說。
“可以自己挑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貼出來。”小霞美美地說道。
“這個板塊還要寫日期,才能讓大家知道時間。”小圳想了想說。
孩子們聽了點點頭。
“大家的想法很好,那給我們的板塊取個名字吧。”我繼續提建議。
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名字,最終舉手投票,確定“今日壽星”為生日板塊的名稱。
就這樣,我們的宣傳委員小欣和小瑩開始著手并趕在下一個同學生日前做好“今日壽星”欄。
接下來,第一個亮相的是小妮,她前一天就把她的藝術照貼在“今日壽星”欄的心形中間。以后的每一個壽星都會迫不及待地在前一天放學后就將自己帶來最靚的照片貼到壽星欄上,第二天大家一進教室就知道今天誰是壽星,我們的壽星就能提前收到大家的祝福。
慢慢地,我們的班級壽星欄成為我們班級獨特的風景線。一個簡單的“壽星欄”,使孩子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我們愿意將探尋的腳步留給孩子們,他們就會用自己獨特的雙眼來挖掘新天地。
一個好的教育或哲理故事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用故事代替空洞的直觀的說教,使抽象的說理增添形象性,內容增加生動性和趣味性,我想學生不僅愛聽,而且易激起學生思想的共鳴,滋潤學生的心靈,于無聲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在例行班委會上,班長小琦向我反映:“老師,您的說教能不能換個方式,您說的我們都懂,但是仍有一大部分同學并沒有真正去認識,去改進。”
嘆了一口氣,孩子們開始嫌棄我了,我詢問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小琦感覺有戲,趕緊接著說:“您以前都喜歡和我們講故事,我們都喜歡聽。”
看著孩子們,他們沒有十足的把握是不會來找我說的,因而繼續說道“講故事是個好方法,那怎么保證每個人都能聽進去呢?”
小珠說:“我們班每周都有分享日,可以在這一天將收集的故事進行分享,同學們可以邊聽故事邊想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然后發言。”
這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不僅結合了我們的“分享日”,還能讓孩子們有所收獲。不過,問題還是出現了,“這個建議很好,那么,故事由誰來收集?如果大家都不想發言怎么辦?”
我們三人陷入沉思,小琦突然說道:“既然是分享日,那么講故事也是分享,可以讓想收集的同學去收集,規定一個時間進行分享。”孩子們能自主進行,我樂得清閑,該如何激發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呢?
“我想為了大家的故事能及時地傳播給大家提前閱讀,可以在班級里設置一個板塊,內容可以提前由老師打印提出來。”小琦接著說。
“我覺得可以,不過要提前一天發給我,我也和大家一起閱讀,在大家交流后,我再給出自己的想法。”我補充。
小福也提出自己的方法:“我們班的同學熱衷于賺取團結幣(班級銀行專用貨幣,貨幣的用途很多),可以由收集故事的幾位同學組成分享評審組,對同學們的回答進行評議,選取最佳的3 個同學,獎勵5 個團結幣,每個參與發言的同學也能獲得團結幣。”
就這樣,我們班級里又多了一個板塊——“今日分享”,包括:故事欄和老師讀后感。放棄支配孩子們的想法,給予孩子們充足的空間和舞臺,他們才能在自由的舞臺上去展示他們的智慧,我們適時的呵護和完善,就能激發和保護他們的創造力。
傳統的后黑板,是一個教室里最特殊的板塊,相對于其他角落零碎的板塊,它更具有完整性,主要是宣傳之用。不過,如今的教室風格,后黑板更具靈活性,不再局限于宣傳,是一塊可以根據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自由發揮的板塊。
現在,我們學校對于后黑板不再要求設計黑板報,而是讓每一個班級自由發揮。進入高年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后黑板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呢?長久以來,我們似乎都忽略了大部分的孩子。在每一個教室里都會有一塊叫“佳作欣賞”的板塊,用來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這個板塊局限在優秀的學生身上,普通學生很難看到自己,甚至看不到上榜的希望。慢慢地,“佳作欣賞”成為某些孩子的專欄,最終失去了其原有的教育價值。后黑板比較大,能不能用來展示每一個孩子的作品呢?
于是,我利用班會課,將這個問題繼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的眼睛一亮,似乎有著某種期待。孩子們陸續發表著自己的想法。
“李老師,這樣想法很好。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貼在后黑板讓其他同學看。”……
有贊同的也有不贊同的。不贊同的同學的想法:“我的字很難看,貼上去會被其他同學笑話。”
面對這個理由,小瑜站起來反駁道:“我覺得不管好看還是不好看都行,如果覺得自己寫得不好看,就認真去寫,肯定能夠寫好!”
同學們陸續的發言打消不贊同的同學的顧慮。我覺得后黑板只是用來貼作品,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我繼續說:“那是不是只可以貼作品呢?”
孩子們緊鎖著眉頭。不過孩子們很快給出了自己的想法。
“貼每個人自己獲獎的獎狀。”
“生日的時候,可以再貼一張照片,讓大家一起慶祝。”
……
隨著孩子們繼續發表自己的想法,后黑板儼然成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檔案。
帶每一屆新生,我都會為每一個孩子開設一個文件夾,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現在,后黑板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而且孩子自己也能夠看到,這顯然比“文件夾”形式對于孩子的影響更大。結合這個想法,我說:“后黑板,記錄著你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那么,我們可以設計一下它的造型,你們覺得什么造型會更貼切呢?”
小瑜說:“大樹。”
我眼前一亮,追問:“能說說你的理由?”
小瑜接著說:“班級就比如是樹的樹干和根,而我們每一個人就是這棵樹上的葉子。”
我為小瑜豎起大拇指,樹的造型非常貼切。
集合著全班同學的智慧,我們的成長樹就這樣樹立在班級的后黑板,而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成長檔案袋,記錄著孩子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看著自己的成長檔案與別人間的差距,也對自己有更多的督促。我也會時不時地給予孩子們評價,孩子們看到雖然自己不是最優秀的,但是看到自己在成長,也會更加努力。
教室環境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熟悉的教室靈動起來,真正成為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推動學生個性成長的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