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信 (閩南師范大學泉州市洛江區附屬小學)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來的。筆者認為,辦學亦如此,“思路決定出路”“方向決定成敗”,校長必須思考“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學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些根本性問題。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教育使命在于為每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主動成長。因此,就學校辦學而言,回到原點就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辦一所什么樣學校”這些根本性問題。這樣才能夠把握正確的辦學方向,把學生培養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每一所學校歷經歲月雕琢與時間洗禮,都會在其發展歷史上留下一些寶貴的辦學經驗和優良文化傳統,這些都是學校的寶貴財富。但往往因為原校長的工作調動以及新任校長的價值認同問題,可能導致學校優良傳統被逐漸淡化,甚至被完全顛覆。顛覆、抹平學校優良傳統,這等于是割裂了學校發展血脈。在筆者看來,回到原點就是學校要根植辦學歷史,辦學者應當回到學校發展歷史上思考教育,應當繼承與發揚學校優良傳統,做學校歷史的守衛者與呵護者,并與時俱進,在堅守中不斷超越,繼續將學校特色和品牌發揚光大。誠然,“傳承”不是照單全收。若是學校所謂的辦學特色沒有根植于學校文化和傳統,僅僅是浮于表面的“空中樓閣”,新任校長當然無所謂“堅守”。而是要認真梳理學校發展軌跡,重新審視學校文化和發展傳統,與時俱進地闡釋和發掘學校文化內涵,大膽地推陳出新,勇于另辟蹊徑。
現實中,每一位校長都在努力追求各自學校的辦學特色。但必須指出的是,學校特色項目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的行為,而是受到地域特征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比如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學校渴望辦一個交響樂團,但這里各項教育資源相對比較缺乏,學校所在區域很難找到相應樂器的輔導教師。再者,學生80%以上都是流動性人口隨遷子女,家長在工廠上班,平時無暇顧及孩子,許多家長根本不會考慮孩子這方面的發展,所以說創建一個樂團并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能辦得到的事情。因此,在筆者看來,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地域特征”這個教育原點上看問題,學校要發展自己的特色,其實是要求學校充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發掘自己潛在優勢,充分發展學校優勢使之成為學校個性,避免人云亦云,隨大流現象,學校要因地制宜,辦出自己應有的特色。
近年來,發生過大學生殺母親、害同學等駭人聽聞的事件,大學生、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因不堪各種壓力而選擇自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這不得不提醒我們務必重新審視教育,務必回到教育的原點上思考教育,回答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本源是什么等問題。誠如葉瀾教授所說:“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教育的本真是引導人的心靈的事業,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學校、教師和家長的責任,回到原點就是以尊重生命為教育的起點,關愛生命,珍惜生命,重視生命的價值,讓每個孩子的生命更有質量,才是我們教育的題中之義。
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當各種問題一起壓向學校時,難免會讓學校管理者應接不暇,霧里看花,分不清孰輕孰重。筆者認為,作為學校管理者,應當理清什么才是學校的核心工作。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事件時,應當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回到教育的原點上看問題,務必清晰地知道,無論是各種檢查、各種會議,還是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其焦點都是為了孩子,明確學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回到原點,就是要求教育者要眼中有人,務必堅持兒童立場,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站在學校的最中央。并且,學校在各項活動設計、學校環境建設等方面,也應當堅持兒童立場,站在學生的視角和立場去設計活動、創設環境,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
因為家庭環境、生活經歷乃至父母遺傳基因等因素,導致每個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等都不一樣,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比如,在學習廣播體操或隊列練習時候,班上可能存在個別學生身體不夠協調,或者是學習要慢一些,但人們習慣于想當然地認為每個學生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都是零起點開始學習,因此,常常“一刀切”地以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意無意采用“拿該生與其他同學做比較”等激將法刺激學生,希望學生引起足夠重視,認真做好動作。但可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被學生理解為“挖苦、嘲笑”,卻因此讓學生身心受到了傷害,甚至影響了學生的一生。所以,就學生成長而言,回到原點就是要順應學生的秉性,尊重學生的個體的生命價值,特殊才能,個性差異,正確看待每一個學生的如此不同。
“幼兒園搶跑”現象曾被推到風口浪尖,“題海戰術”亦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每次面對屢教不改的孩子總是情不自禁想要放棄,所有這些都是試圖使教育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希望能夠創造教育奇跡。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會議一次教育就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要有“水滴石穿”精神,靜待花開,等待水到渠成的結果。原點即規律,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教育規律”這個客觀事實,務必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長,因為遵循“教育規律”是教書育人的基礎。
“教育是一門藝術”,把握好時間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不好時間、掌握不好教育契機就可能事倍功半。比如,在學校有個別學生撕作業本、玩紙飛機,有的老師往往會認為是小事一樁,沒放在心上。或者是覺得這只是個別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因此沒有去正確引導學生。然而,任由不良事態潛滋暗長,在某一天突然發現玩紙飛機已經蔓延到各個班級,不良苗頭已然成不良風氣,學校真正引起重視并開始“亡羊補牢”時候已經是事倍功半了。因此,原點是起點,回到原點就是要從根上做教育,從入學開始就要著眼于學生正確習慣的養成,從小事抓起,從細節抓起,從源頭上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每個孩子學會穿好衣、走好路、說好話、上好課、寫好字……抓緊“源頭起點”,就是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保證。
現實中,不少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進了學校學習,孩子的學習、生活等全部就都是學校的責任。特別是在安全方面,學生在校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也可能因為家長沒有分清家校的權責邊界,攪得學校不得安寧。也正因為如此,學校與家長一度進入相互防范的怪圈,這對學校的發展及孩子的成長都是十分不利的事情。辦好教育一定要回到“家校共育”這個原點問題上來。作為家長,應當充分認識教育孩子是每個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清晰學校與家庭的權責邊界,正確認識家校關系、教師與學生及家長之間的關系,讓學校與家長從防范與敵對的關系中走出來,重視家校共同體建設,重建尊師重教信心,讓家校關系更加純粹自然,讓“尊師重教”根植于社會土壤中。
昨天的故事,難免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逐漸走向平淡,從而產生倦怠;或者是工作的熱情隨著退休期的臨近而漸漸喪失;或者是因職稱競爭壓力大,個人準備不夠充分而一直評不上而心灰意冷;抑或者是感覺職稱評聘封了頂,努力前行的腳步也隨之停下;當然,還有就是難以抵擋社會世俗的誘惑,羨慕昔日同窗的位高權重、商海沉浮,不甘于平凡的教育生活。原點是教育初心,回到原點就是教育者應當堅守教育初心,站在了三尺講臺就意味著責任與擔當,既然選擇了道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能因為走了太遠而忘了為什么出發。應當摒棄功利思想,走進學術,勤于鉆研,這樣才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總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辦教育不是我行我素的行為,而是要回到“辦學方向”“學校傳統”“地域特征”“教育規律”等這些核心關鍵要素上思考教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要素都影響并制約著學校教育質量及其辦學特色的形成。“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回到原點”就是尋找適合的教育,“回到原點”才能真正找到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