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華 (福建南平市邵武水北中學)
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的初中語文教學也需要基于時代的新要求,及時改善自身的教學模式。智慧校園是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提高學校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而小班化教學則是已經被證實的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途徑。因此,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將智慧校園、小班化課堂進行有效的整合,對于提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智慧校園的概念最早是在2010年提出的,其核心為建構豐富多彩和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校園文化。在農村初中語文小班化課堂教學中,智慧校園的應用則是需要以物聯網作為寄托,建構一個學習一體化的應用服務體系。在該體系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同時在智慧校園的開放式理念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途徑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合理應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搭建更為完善的閱讀教學平臺,創新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模式。
小班化教學是指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都很少,教師可以對每個學生投入更多的教學精力,實施因材施教的空間最大,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我國長期的發展中,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到城市務工,其子女也跟隨到城市中學就讀,我國農村學校的生源明顯減少,在生源不足的情況下,很多農村中學為了維持住教師的數量開始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智慧校園背景下開展農村語文小班化教學首先必須搭建一個用于師生溝通的智能應用系統作為有效教學的基礎。農村初中應當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學校的網絡基礎設施條件,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搭建智能應用系統平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校園環境建設中的合理應用,有效推動學校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使用智能化系統的方式,打破傳統教師和學生溝通中存在的時空上的限制,實現全時空的溝通。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農村語文小班化教學模式必須基于智慧校園的需求,課堂教學主體從教師向學生轉移。通過教學云平臺服務,以學生學習終端為載體,在課堂中通過多屏互動、即時測評、資源共享,實現教學全流程的即時反饋與學情數據采集分析,從而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可通過終端設備實現與教師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無障礙溝通,及時提出問題,并獲得教師一對一的解答,性格內向、平時不愛提問的學生也可以獲得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和學習機會,讓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意識都能被充分的激發出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實現個性化發展。
在《竊讀記》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提出:“讀書,為什么要竊讀呢?”“竊讀的是什么書呢?”“‘竊’在這里有特別的意思嗎?”……學生能提出這些問題,說明他們完全有能力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正是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體現和主體參與能力的鍛煉過程。教師適時地向學生推送預習內容(微課、課件、圖片、文本等),讓學生自主閱讀,體會作者竊讀的復雜滋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智慧平臺讓學生展示課前自學成果,圍繞新課并運用PPT、互動投屏等進行演講展示、分享觀點,并重點聽取在預習中理解得不透的知識,如“前后兩次竊讀有什么不同?我的情感有什么變化?”“文末句子有什么深刻含義?”等,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活動,進一步討論作者竊讀過程中細膩的動作和心理描寫。教師利用智慧平臺為學生創造機會,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讀書時間,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進一步解決問題,探索更深的東西。
在農村語文小班化教學中,利用智慧課堂推行分層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分層提高。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互動投屏、智慧錄播、集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智能高效教學的智慧課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智慧教室,針對不同小組內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布置不同的練習,學生完成后,教師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所有學生準確的學習數據報告,動態調整教學進度和重點,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A、B、C 三組。一個新知識的引進,對A、B 層學生來說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但對C層學生來說要多次重復。在分層教學中巧妙利用這個時間差進行有效施教。例如,在部編版《曹劌論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資源下載大量的網絡教學資料,通過電腦、PAD、手機等錄制工具,將知識點、重難點等內容的講解電子化,形成短小,但內容完整的微課,通過智慧平臺下發學習探究任務和成果要求以及隨堂測驗題目,推送到每個學生終端上。C 層學生要求讀懂(翻譯)文章,概述課文內容;B 層學生要求掌握一些重要實詞,并分析“三鼓”“三可三不可”中,前兩個“未可”的原因。A 層學生要求分析最后一個“未可”后,曹劌為何要“下視其輒,登軾而望之”?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一些語句的理解來探討本次戰役以少勝多的原因。實際探討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享受思考的樂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在學生完成測試后進行分層診斷服務,讓學生得到實時反饋。并在后續的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將智慧校園、小班化分層教學模式的優點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采用小組合作、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往往可以收到極佳的教學效果。農村語文小班化教學中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較少,因此實施小組合作教學的可操作性更大。利用智慧教室平臺,讓學生與教科書或者信息資料之間形成互動;依據知識構建的需要,在智慧教室中采取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有相同學習需求和興趣的學生主動形成學習共同體,就某個問題開展深入的互動交流,有利于實現生生互動。在智慧教室的平臺下,教師可以關注到每一小組的動態,也可以在課堂中走近學生,從而更高效地控制課堂,實現師生互動。
在部編版《雨的四季》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分析總結與課文相關的內容:作者劉湛秋的信息;收集描寫雨的文章、詩句;尋找適合文本內容的背景音樂以及名師朗誦等。這樣可以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形成多角度、多形式的互動。然后通過智慧平臺布置教學任務:其一,走近“雨”,欣賞雨的美麗;其二,品讀“雨”,感受雨的美麗;其三,回味“雨”,留住雨的美麗,感受作者對雨寄托的情感。各小組充分運用各種資料進行互動交流,展開討論。然后通過智慧教室互動投屏的方式,將小組討論的結果繪制在屏幕上,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其中,認識到春天的雨嬌媚、柔嫩,夏天的雨熱烈、奔放,秋天的雨沉靜、深情,冬天的雨清冷、平靜。教師也可以通過智慧平臺的反饋全方位快速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師生間可以實現課前、課后隨時隨地問答、討論與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課堂良性互動、教學效率提升的目的。
綜上所述,智慧校園與小班化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也是促進農村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智慧校園以“智慧”為核心,面向未來的信息化教室軟硬件高度集成,將錄播和分層、互動教學等課堂元素有機結合,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使課堂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在全面推進信息化教學的大背景下,教師通過智慧課堂搭建的智能應用系統實行小班化分層互動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從而實現因材施教,讓教學更加深入。實現老師、同學之間的資源共享,豐富教育資源內容,切實提升教育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