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魚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山東濟寧 272300
現如今,我國已制訂諸多與土地資源的利用與規劃相關的制度與規定,但在其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因制定者與實施者的錯位無法實現對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規劃的統一而出現了諸多不易克服的難點。因此,與農村土地產權相關的管理制度缺乏科學性從而導致了一定的不公平。此種現象的出現很難將對應的政策落實到位且對新農村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1]。
在推進城鎮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信息化建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與發展,且目前我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其優異的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在我國各地都得到了高效的實施與科學的落實。其主要問題存在于農村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其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由于信息化建設的落后,在土地規劃管理工作中僅僅是與土地利用現狀相關的數據庫都未能及時與相關的信息做到及時、有效的更新,且在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技術應用較少。加強農村土地利用的規劃編制與監督管理,有助于協調農村土地流轉經營、農產品種植與深度加工等多方效益,提升農村土地綜合利用的科學性與體系化程度。明晰農村土地利用現狀管理所存在的問題,統籌調度土地資源管理,分級落實規劃編制方案,以反饋機制促進村級土地利用的優化提升。
首先,加強組織領導。發改委以及自然資源部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完善土地規劃實施措施,健全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履行職責并優化設計機制,統籌政策制定以及協調解決土地規劃開發以及整治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推進共同實施。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研究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方案,落實好《綱要》任務和要求。同時,加強中央、地方的協調聯動,職責分工一定要明確,形成全面推進實施和落實的責任機制。其次,公眾積極參與。實踐中應當建立專家咨詢機制,建立專家委員會,強化土地規劃編制咨詢論證。同時,還應當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通過加大宣傳管理增強公眾參與積極性,對科學、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后,加強監管控制。自然資源部以及發改委應當建立健全監督檢查管理制度,專項檢查、日常檢查結合起來,對實施情況和結果進行專項統計,及時準確把握基礎信息數據,健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以及動態監測管理機制,構建完善的土地空間變化監管監測機制,完善監測指標以及調查網絡系統,對土地規劃實施情況全面評估[2]。
制定法律法規對土地資源進行管理是切實有效的方式。在我國的城鄉建設過程中,政府出臺過系列法規。例如《城鄉規劃法》對城鄉建設實行制度化管理,對城鄉規劃的具體實施步驟和具體的實施條例進行了系統闡述。但是,土地利用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夠完善。農村土地資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土地年計劃管理、建設項目審批和規劃調整等方面的內容復雜,涉及到的部門較多,難以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規定。近年來,政府部門已經進行了改善,在農村土地資源的管理規劃中不斷吸取經驗,采取系列措施規范土地的規劃和使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農民的思想有所改變,土地的應用也逐步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邁進。
首先,在推進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方面,應加強對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在思想層次上達到對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的高度認可才能發揮其在具體的農村土地資源規劃中的積極作用。此外,需加強對相關技術人員的吸收與培養,為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推進奠定堅實的人才與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需不斷優化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做到信息的及時更新與錄入。
在針對集體所有土地的規劃與利用過程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做到對集體所有土地的最大利用,不應過分死板,使村民對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抱有極低的期望值從而導致集體所有土地無法達到合理、充分的使用。在具體的利用與規劃中,及時了解村民對集體所有土地利用的想法,結合相關政策與規定作出靈活的應對從而提高土地市場的資源配置。
農村土地無法進行管理或管理容易出現問題,關鍵在于沒有落實責任。村民和相關工作人員本著“法不責眾”的原則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因此,在土地規劃管理中,應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使工作人員認真對待工作,合理規劃土地資源。建立責任機制有助于加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系[3]。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科學規劃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具有深遠意義,但在深入推進、落實農村土地資源規劃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改善農村土地規劃現狀,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協調配合,行使權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和建設土地,將大大加快土地規劃的實施步伐,不斷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盡快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