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1月2日,中央出臺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9月26日,中共中央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用一個章節的篇幅對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提出具體要求,即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現將湘西州相關工作以及存在的問題小結如下。
一是認真落實普惠金融工作規劃,聯合州金融辦印發《2018年普惠金融工作要點》;在《湘西金融》開設“普惠金融”專欄,宣傳普惠金融理念,交流普惠金融經驗。二是穩步推進村鎮銀行縣市設立工作,擴大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覆蓋面,目前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實現州內所有縣市全覆蓋,共有支行(含網點)30個,縣域金融實現一縣兩行格局。三是強化部門協作,增強支持合力,聯合金融辦、銀監局、扶貧辦、財政局、商務局共同下發《湘西州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八條措施》,全方位金融支農。四是助力脫貧攻堅,探索國庫辦理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零在途”清算新模式。為減少財政扶貧資金沉淀,提高使用效率,加大扶貧領域腐敗專項整治,我中支積極探索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零在途”清算模式,建立各種財政扶貧資金直接支付到扶貧項目、扶貧對象的綠色通道。
一是扎實推動“三站融合”建設。目前,全州實現1100個貧困村金融扶貧服務站全覆蓋并實現“三站融合”共建,1572個村級行政區助農取款服務點全覆蓋。二是積極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累計發放農房抵押貸款2879筆,金額4.88億元,發放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3筆,金額350萬元。三是強力推進政銀企簽約項目落實。2017年長沙中支組織11家省級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湘西州簽訂396個銀政協議、2109.56億元,243個銀企協議、642.24億元。為督促簽約項目落地落實,聯合湘西州政府金融辦建立簽約項目臺賬,按季督導調度并通報,提請主管金融的州領導帶隊赴省級銀行業金融機構匯報,爭取支持。同時,對已失去履約基礎的項目進行調整更換。截至9月末,已有166個銀政簽約項目履約到位315.98億元、167個銀企簽約項目履約到位187.77億元。四是深化小微企業服務,大力支持能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小微企業發展。各州級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主動加強與各縣(市)、州直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建立健全常態化對接機制,每年對接2次以上,加大茶葉、油茶、柑橘、獼猴桃、中藥材、煙葉、蔬菜和特色養殖8大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并根據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受益情況,在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做好量身打造的“旅郵貸”、“油茶貸”、“助保貸”、“黃金茶貸”等信貸產品,加大“續力貸”、“無還本續貸”、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推進力度。截至9月末,全州已發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43筆,金額49.59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02.39億元,同比增長12.76%。為興盛、新中合等小微企業協調融資近億元,積極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五是加大扶貧小額貸款投放。全面開展扶貧小額貸款需求調查,確保符合“四有兩好一項目”(有貸款意愿、有勞動能力、有致富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紀守法好、信用觀念好;有產業項目)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應貸盡貸”,做到“貸得出、用得上、有效益、收得回”,當年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且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獲貸率達到90%以上,滿足農村小養殖、小庭院、小作坊、小買賣“四小經濟”貸款需求。截至9月末,全州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達164.67億元,同比增長31.70%。
一是大力推動財政金融協同配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建立健全資金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各縣(市)扶貧小額貸款及金融精準扶貧貸款風險保證和補償基金按1:10比例及時撥付到位;落實各類貼息政策、風險補償等優惠政策,做到“應貼盡貼、應享盡享”,撬動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助力脫貧攻堅。二是加大加強MPA評估結果的綜合運用,貫徹落實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釋放資金4.58億元。三是加大保險支持精準扶貧力度。大力推動扶貧“特惠?!薄⑸虡I醫療補充保險、疾病保險、扶貧小額保險、農房保險等保險產品進村入戶,按照“愿保盡?!薄皯r盡賠”的原則,實現貧困家庭綜合保障保險全覆蓋,精準扶貧特色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有較大提升。到2020年,貧困縣財政補貼型農業保險的保險費率在已降20%的基礎上再降15%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意外傷害保險和商業型農業保險的執行費率可在備案費率的基礎上降低15%以上。
(一)土地流轉阻力較大影響金融支持。確權登記存在農村“三權”權利主體不明、基本信息錯誤、面積不準、權屬糾紛現象,同時確權登記涉及環節較多,產權交易市場及信息平臺建設較薄弱,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水平不高,影響農村“三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推廣和實施。
(二)金融支持農業的融資規模和成本存在局限。一是大額資金需求供給不足。調查發現,單個農民在銀行獲取的主要是信用貸款,金額小,且期限較短,一般為一至兩年,大額長期的資金需求因缺少抵押物難以得到滿足。如湘西州小額信用貸款普遍在5至10萬元左右,難以滿足生產發展需要。二是資金供應成本較高。由于經營主體較為分散,單個主體資金需求規模整體小于企業,銀行授信與后期風控的人力成本較高,加上農業收益風險較大,導致資金成本上升。如農商行的貸款年利率普遍在10%左右,與企業相比,融資成本明顯偏高。
(三)農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一是農險優惠政策覆蓋面小。當前,我州農業保險開設的險種還不能充分滿足新型、特色農業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保險效率。二是保費補貼額度偏低。由于財政補貼規模的限制,難以做到應保盡保,保費補貼難以完全覆蓋。如,省財政廳在確定種植險承保和配套補貼時,基本是按照播種面積的80%來確定承保面積,所以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只能依據補貼規模來承保,承保規模有限。同時,在費率不變的情況下,相對財政保費補貼,種植險的保險金額要低于農作物的物化成本,保障水平偏低。三是農保理賠面臨三大風險。第一是制度風險。政策性農業保險標的主要是農作物和牲畜產品,具有不勻稱性特征,一旦發生保險事故,保險責任的劃分相當困難。第二是操作風險。政策性農業保險需要既要懂保險的業務知識,又要懂農技的相關知識的保險工作人員,我州現有的農業保險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基層隊伍素質較低給理賠帶來許多困難。第三是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一)創新信貸產品。精準引導轄內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創新金融扶貧產品,根據不同經營主體的貸款額度、期限、擔保方式及用途等方面的需求,創新推出多種“信貸+”的信貸產品,提高扶貧信貸產品精準性和辨識度,完善扶貧專項制度,創新扶貧模式,將工作做實做深做細。
(二)加大“三權”抵押貸款配套政策的建設力度。一是建立健全相應的功能完善的產權交易平臺,如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土地交易所等。二是不斷加快農村綜合產權交易體系的建設步伐,使農村資產流轉體系得以真正完善。如林權抵押,通過明確森林資源產權,完善林權監管、交易、流轉等配套服務,使林農手中的林業資源變為融資的擔保物,從而獲取信貸支持。三是落實“三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健全政策保險、政府貼息、基金補償的多重風險保障補償機制。加快組建農業融資擔保機構,鼓勵和支持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探索多種擔保方式,切實防范此類貸款的信貸風險。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政策保障,在法律規定未明確、新農保未全覆蓋情況下,將現已開辦的農村“三權”抵押貸款視為金融創新性貸款,并給予相關政策扶持。
(三)完善農業保險管理機制。一是建立財政撥付農業保險準備金制度。準備金要單獨立賬、獨立核算,結余留存,逐年滾動積累,并以一定比例歸市級和區縣級財政所有,以實現以豐補歉。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尤其是推進信息共享透明制度,以促進農保政策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