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生
(忻州市園林綠化研究中心,山西 忻州 034000)
園林植物配置就是運用自然界中的喬木、灌木、藤本、竹類及草本、地被植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與其他園林要素有機組合,使之成為一幅既符合生物學特性又具有美學價值的生動畫面。植物配置在風景園林建設中占主要地位,應建立在美學原理的基礎上,將園林的景觀功能發揮到極致。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風景園林的景觀效果,應該做好科學的規劃,在植物造景中,統籌考慮區域環境功能和整體協調性,因地制宜,因境制宜,選取植物類型和品種,充分利用園林植物的色彩季相變化和高低遠近的層次演變,綜合運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科學合理搭配,注重美學處理,打造一個“精而合宜,巧而得體,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優良生態環境。
1) 因地制宜。植物的選取在園林建設中是首要任務,植物和工程建設中的其他材料不同,在選取的同時,城市的地域氣候、水質及土壤成分等諸多問題需要考慮清楚,優先考慮鄉土植物[1]。在選取過程中先要確保植物與生活環境相互匹配,然后再考慮美觀和適用的問題,植物的長勢才能得到預期結果,從而使園林呈現出最完美的效果。針對不同的園林設計,都需要根據地區的特點進行分析,因地制宜,合理選取植物種類。
2) 多元化。植物是多種多樣的,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對園林植物進行選擇的同時,不僅需要確定植物的合理性,還要使植物成景的同時達到美觀的效果。這時植物的多元化就能體現其優勢,將各類植物的特色表現出來,并且能夠相互融入,方能使建成的園林達到預期效果[2]。如果植物的選擇搭配不合理,將直接影響園林所呈現的景觀,使園林的景觀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生態功能缺失。
3) 經濟。風景園林建設工程規模宏大,投資預算來源單一,在風景園林建設過程中,不僅需要使園林呈現出最好的效果,還要將成本盡可能地壓縮,在遵循經濟原則的前提之下選取植物,盡可能減少珍稀植物的應用,經濟適用的植物應該優先考慮。種植之后植物需要一定的養護,這筆支出如果沒有計算得當甚至會超出預算,應該在選取植物時提前考慮到,才能在養護預算之內保證植物的美化程度。
4) 以人為本原則。園林景觀面向的是人民大眾,人是觀賞的主體,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規劃設計園林時要重點考慮到人的因素,人們會有什么樣的需求,喜歡哪種風格,如何能滿足大眾對園林景點的要求,植物的配置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等等。所以設計者規劃設計植物的配置時,應該充分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和民俗,適當配置人們比較喜愛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植物。
5) 景觀性原則。景觀性原則是指園林要體現的是整體的美感,要確保景觀的一致性、協調性,園林中的所有景點元素都要自然過渡,從而保證自然之美[3]。所以在園林設計配置植物時,要充分考慮各種植物的季節變化、遠近分布和高低層次,結合整個園區的地理空間及景點的其它元素,合理搭配不同的植物,用色彩繽紛的植物將景點的各個元素串聯起來,做到一步一景的景觀效果,在喧鬧的城市中構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以大幅度增加風景園林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園林植物是風景園林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質量及園林功能的發揮。園林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綜合功能和觀賞價值。在園林實踐中常用的配置方式有:1) 孤植。主要體現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對孤植樹木的要求是:姿態優美、色彩鮮明、體形略大、壽命長而有特色。周圍配植其他樹木時,應保持合適的觀賞距離。但在珍貴的古樹名木周圍,不可栽植其他喬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獨特風姿。用于庇蔭的孤植樹木,要求其樹冠寬大、枝葉濃密、葉片大、病蟲害少,以圓球形、傘形樹冠為好。2) 對植。即對稱地種植大致相等數量的樹木,多應用于園門、建筑物入口、廣場或橋頭的兩旁。在自然式種植中,則不要求絕對對稱,對植時也應保持形態的均衡。3) 列植。也稱帶植,指成行成帶栽植樹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或規則式廣場的周圍。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4) 叢植。三株以上不同樹種的組合,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務求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顯示出樹種的個體美。5) 群植。也稱片植,相同樹種的群體組合,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美為主,具有“成林”之趣。6) 混植。即兩種以上的樹種混合栽培的方式,常運用在可形成互補的植物間,但要求條理有序、自然美觀,不能有凌亂感。作為一項園林景觀工程,從整體到局部,一般都會根據需要靈活運用到這幾種不同的配置方式,植造出不一樣的風景。
根據立地條件,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各種植物都能生長并且生長得好,在此基礎上遵循美學原理,給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生境空間。1) 掌握自然地形特點,合理劃分植物空間。植物空間要依椐地形起伏程度,水面曲直變化和空間大小等方面的條件和欣賞要求,合理進行空間劃分。在大、中型園林里,不僅要有平坦開朗的大空間,還要有安逸寧靜的小空間作調劑,形成不同的環境氛圍。2) 植物空間的要求,既要有多樣性,又要有統一性。在現代園林建設中多采用植物、土坡等分隔空間。因此,園林植物種類要多樣化,配置要有一定景深,大小空間相濟,避免一覽無余并有豁然開朗的意境。在自然風景區,用一種或數種觀賞樹木,對某些地段作大片叢植或片植,使每個局部顯出它不同的特色。3) 植物配置必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一個空間內的植物配置,平面或立面,要根據樹形高低、大小、落葉或常綠,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有景可借的地方,樹要栽得稀疏些,選擇樹干高大,樹冠較高的喬木;或者選栽低矮的灌木花卉,以保持透視線。對視野零落的地方,要組織致密的樹叢遮蔽,以達到“嘉則收之,俗則屏之”的目的。4) 植物空間的立體輪廓線要有韻律,有高有低,有平有直,與地形的起伏變化相結合。等高的輪廓線,雄偉渾厚,但平直單調;不等高輪廓線豐富自然,且不可雜亂,特別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園林中,更要注意。立體輪廓線可以重復,但要有韻律,這在某些對景局部處理時尤為重要。5) 植物配置要與建筑物相協調,自然有致。園林建筑物是形態固定的實體,植物是隨季節而變隨年齡而異的生物。植物不僅使建筑產生四季的季相變化,還可襯托和豐富建筑的庭園景色。池岸、水邊的樹木形態和配置,最惹人注意,必須與水景和諧。園中假山雖非真山,但有“深求山林”意味。以土為主的假山,喬灌木可以錯綜配植,品種可以多一些,構成濃蔭蔽日,短枝拂衣,宛如自然的山林情趣;以石為主的假山,為了欣賞疊石和樹木的姿態美,花木配植宜疏。6) 植物配置還要注意四季變化,色彩搭配,層次分明。一個空間內的植物配置,要根據樹形高低、大小、落葉或常綠,做到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除形態外,植物的色彩在園林中的效果最為顯著。因此,植物配置既要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中還有幾分綠意,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及變化,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7) 注入文化氣息。在植物配置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內涵,突出植物文化特色,可以使城市園林向充滿人文內涵的高品位方向發展,使不斷演變起伏的城市歷史文化脈絡在城市園林中得到體現。在城市園林中把反應某種人文內涵、象征某種精神品格、代表著某個歷史時期的植物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園林景觀。比如市花市樹的廣泛運用,及松、竹、梅、桂、桃李、垂柳、桑梓、杏、楓、石榴、丁香、杉樹、楊樹、海棠、柿子樹等極有豐富內涵的植物在特定環境中的運用。
隨著風景園林事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園林植物配置要求也越來越高。植物的配置要力求符合生態上的科學性、功能上的綜合性、配置上的藝術性、經濟上的合理性。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有計劃、有目的地思考植物配置問題,創新配置手法,擴大園林植物的內涵,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綜合功能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