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龍
(天津天保人力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300)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培養自主創新型人才的中堅力量。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不僅滿足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同樣滿足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創新性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最終與迅速發展的教育形式相互匹配。
西方國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有“課程模式”和“學徒模式”,而我國大部分高校則采用“課程+論文結合模式”。其中“課程模式”的目的是加強本學科研究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為博士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學徒模式”類似一種職業教育,在學生處于本科階段時就在導師的指導下(類似一種徒弟和師傅的關系) 從事相關課題研究工作,通常在本科畢業后較短的時間(一到兩年) 完成碩士論文;“課程+論文結合模式”符合我國對研究生“理論+實踐”的培養目標,但在執行過程中或因為理論學習過多且內容深度不夠,或由于導師本身缺乏實踐經驗,導致研究生存在理論知識不夠扎實,實踐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當前高校開設的機械類研究生課程大多難以擺脫傳統學科觀念的束縛,課程分類雜亂,未能形成相關課程群,且在授課環節未能注重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缺少討論互動環節,導致學生溝通、交流能力不強,難以從專業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準確表述和界定。
目前,研究生培養“唯論文化”現象比較普遍,幾乎所有的高校對研究生的畢業要求中都包含“在校期間必須在一定級別的刊物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甚至一些獎學金的評比也和論文掛鉤。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校期間無法潛心鉆研問題,為了畢業或評獎而寫論文。其結果往往是一些研究生粗制濫造、東拼西湊寫出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論文”,于自身乃至社會的發展沒有太大的意義。
機械工程學科培養的研究生應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能夠很好掌握機械工程專業相關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了解機械設計、機械制造、系統控制、運行與生產管理技術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機械工程學科科學研究與產品研發的技能,具有比較強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能力;能創新性研究與本學科有關的實際問題;具有從事本學科領域內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的能力;比較熟練地掌握除中文外的另一種語言,具有熟練查閱外文資料,撰寫論文,掌握初步的聽說讀寫等能力;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有良好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規劃、組織和協調能力,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畢業后具有在相關企業、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等類型工作的能力。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應當避免開設“老課程”,刪去本科階段就應該掌握的、理論深度不夠的基礎課程,同時注重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以免出現學生學了理論卻不知如何運用的尷尬局面。其次,在教材建設方面,高校應當依據各個學校、各個專業的特點,創建個性化的專業課程教材體系,鼓勵通過專業學術委員會審核并組織編譯或者引進原版的國外機械專業教材,拓寬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最后,高校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授課模式,避免“填鴨式”教學,多進行“工作坊”等討論交流形式的教學,啟發研究生在課堂上進行學術思考與學術交流鍛煉。
根據創新實訓課程改革的總體設計,按照自由組合、專業方向互補的原則,在所有選課研究生中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訓小組,每個項目組設一名研究生項目負責人,小組一般由2~3 名研究生組成。以成果實物優先的原則確定實訓小組的實訓題目。各實訓小組的實訓題目可選擇教師推薦的,也可自主確立。每個小組準備介紹PPT,由研究生創新實訓小組負責人進行介紹和討論。各創新實訓小組可以申請校共創學院的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經費資助,專用于實訓所需,各項目執行時間為一個學期。
學術評價體系中“唯論文”傾向明顯,學生需要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方可畢業,這可能催生學術腐敗,扼殺創新思維。積極鼓勵以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研究生學術水平,激勵其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機械學科創新周期長,更要制定切合實際的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一味地追求論文產出,不符合教育長期性和創新偶然性的規律,實驗、畢業壓力大導致學生精神恍惚,無暇思考。
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除了教學與科研學習訓練,我們還采取提供多項途徑,如校際交流、校企合作、國際學術會議、創新大賽等手段增加學生與外界接觸,拓寬其視野和研究思路。
長久以來,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機械類研究生培養模式都側重于理論而忽視實踐,而在較短的培養學制中,理論知識水平又很難得到明顯的提高,這導致研究生培養效果不佳,研究生尤其缺乏創新實踐能力,不能滿足我國社會對制造業人才的需求。在當前“理論+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下,高校首先應當注重理論課程的設置,避免“重復課程”,加強實踐教學,同時更改教學方法,注重交流討論,奠定機械類研究生扎實的學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