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振倉 吳麗琳
經過調研發現,目前互聯網平臺企業主要有四種運作模式。
第一種模式:互聯網平臺企業通過平臺獲得交易訂單,并在線下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其從消費者取得的收入全部屬于該互聯網平臺企業。此類企業并不是單純的平臺企業,其往往具有一定線下業務的服務資質或服務能力,平臺是其發展業務、拓展客戶的工具。如:天津樂途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依托“軒軒出行”APP在市內六區開展旅客運輸服務。提供運輸服務的人員為企業自己的員工。
采取這種運行模式的互聯網平臺企業 (即在交易中自行提供線下服務),其所取得的收入,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上,一般全額確認應稅收入,并由其向消費者開具發票。其成本支出主要是職工薪酬、購進貨物或接受勞務服務等,企業所得稅成本費用扣除方式與一般企業并無區別。
第二種模式:互聯網平臺企業并不提供線下服務,僅作為第三方,為線下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提供交易平臺,通過平臺從消費者取得的收入扣除應向線下服務提供者收取的平臺服務費后,轉付給線下服務提供者。此類企業往往只是單純的平臺企業,一般只進行平臺的開發、維護等。其線下服務提供者多為能開具發票的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如:天津五八到家生活服務有限公司。主要依托 “58到家”APP為消費者提供約單平臺,通過此平臺,消費者可獲取線下保姆、保潔、維修、搬家等生活服務。五八到家自身不提供線下服務。
采取這種運行模式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即只提供平臺服務不提供線下服務),從消費者取得的收入,后期需要統一結算支付給線下服務提供者(含商品銷售者),由線下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開具增值稅發票,因此互聯網平臺企業僅就其向線下服務提供者收取的平臺服務費 (手續費)部分確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收入。由于其確認的企業所得稅收入僅為收取的手續費部分,因此其成本扣除方式也與一般企業無異。
第三種模式:互聯網平臺企業仍然僅作為第三方提供平臺服務,其通過平臺從消費者取得的收入可劃分為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應付給商品銷售者的款項,一部分是應付給線下服務提供者的報酬,一部分屬于提供平臺服務獲得的手續費。但對于應支付給線下服務提供者的報酬并不是直接支付,而是通過另一家互聯網支付平臺企業代其支付。當線下服務提供者大部分是自然人時,互聯網平臺企業往往采取此種經營模式。如:天津市幸福物語餐飲服務有限公司。
采取這種經營模式的企業,由于其取得的應支付給線下服務提供者的報酬,是通過另外一家互聯網支付平臺企業統一支付的,因此其往往會選擇由互聯網支付平臺企業為其開具發票,從而能夠取得進項扣除憑證和企業所得稅成本費用扣除憑證。
第四種模式:互聯網平臺企業作為第四方提供平臺服務,利用其自身的資源和網絡系統優勢,專門代第三種互聯網平臺企業招募線下服務提供者并負責向線下服務提供者(均為自然人)支付勞務服務費。如:天津益陽煜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采取這種經營模式的企業,一般以其從其他互聯網平臺企業收取的款項確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收入,并全額開具增值稅發票,以向線下服務提供者支付的款項,作為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但由于向自然人支付款項不能取得增值稅發票,進項稅額得不到抵扣,且無法以發票作為企業所得稅扣除憑證。
對于采取第二種經營模式的企業來講,由于線下服務提供者可能是個體工商戶,也可能是自然人,其開具發票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由此帶來以下兩方面涉稅問題:
1.當線下服務提供者實現的銷售額超過增值稅起征點后,如果不向消費者開具增值稅發票或向稅務機關申請代開增值稅發票,將會導致增值稅稅款流失。
2.消費者往往認為,已將費用支付給互聯網平臺企業,需要由平臺企業為其開具發票,因此經常出現平臺企業被消費者投訴不開發票的情形。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平臺企業的經營負擔,同時也對其聲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 號)規定,個人發生應稅行為的銷售額未達到增值稅起征點的,免征增值稅;達到起征點的,全額計算繳納增值稅。按期納稅的,起征點為月銷售額5000元~20000元(含本數);按次納稅的,起征點為每次(日)銷售額 300元~500元 (含本數)。上述個人是指個體工商戶和自然人。
由于現行增值稅政策中尚未對“按期納稅”、“按次納稅”進行明確界定,因此有的互聯網平臺企業以單筆業務收入是否超過500元來判斷是否已達起征點,有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則以當月收入合計是否超過30000元來判斷是否已達起征點。由此可能帶來以下稅收問題:
1.為了躲避納稅,不法平臺企業可能會將應付給線下服務提供者的款項化整為零,或將屬于按次提供線下服務收入超過500元的,分次支付而每次均不超過500元;或將屬于按月提供線下服務收入超過30000元的,采取分次支付按次納稅。
2.現實中,線下服務提供者可能同時為多個互聯網平臺企業提供服務,其每月從不同互聯網平臺取得的收入難以被稅務機關掌握。同一線下服務提供者只要每月在各個互聯網平臺取得的收入不超過30000元,就可以躲避繳納增值稅。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8年第28號公告第九條之規定,對方為依法無需辦理稅務登記的單位或者從事小額零星經營業務 (即銷售額未超過增值稅的起征點)的個人,其支出以稅務機關代開的發票或者收款憑證及內部憑證作為稅前扣除憑證。執行本規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提供互聯網線下服務的自然人,當銷售額超過增值稅起征點時就不屬于從事小額零星經營業務的個人了,互聯網平臺企業向其支付的款項,不能憑增值稅發票作為唯一的扣除憑證。
2.為互聯網平臺企業提供線下服務的自然人數眾多,有的平臺每月支付人數達幾百萬人。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如果平臺企業均需以稅務機關代開的發票作為稅前扣除憑證,稅務機關為其代開發票則成為難題。一是由提供線下服務的自然人分別申請代開,稅務機關無法實現;二是由互聯網平臺企業申請匯總代開,又無相關政策規定支持。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保險代理人稅收征管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45號)規定,目前僅有保險、證券經紀人、信用卡和旅游等行業企業,在接受稅務機關委托代征稅款的條件下,在向個人代理人支付傭金費用后,可代個人代理人統一向主管國稅機關申請匯總代開增值稅發票。除此之外的其他行業企業,則不具備申請匯總代開的資格。
3.根據總局28號公告規定,對方為從事小額零星經營業務且未超過增值稅起征點的個人,可以憑收款憑證及內部憑證作為稅前扣除憑證。收款憑證應載明收款個人姓名及身份證號、支出項目、收款金額等相關信息。收款憑證應是收款人制作或簽署的,但在線下提供服務人數眾多的情況下,由收款人制作簽署收款憑證難以實現。如果收款憑證可以由付款人制作的話,公告中又沒有支付方式的限制,這就給互聯網平臺企業造假留有空間。
在采取第二種、第四種經營模式時,作為線下服務提供者的自然人取得的收入,屬于個人所得稅中的“勞務報酬所得”。
勞務報酬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每次勞務報酬收入不足4000元的,用收入減去800元的費用;每次勞務報酬收入超過4000元的,用收入減去收入額的20%。
勞務報酬所得,屬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于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作為線下服務的提供者,同一自然人往往會在一定期間內提供相同類型的服務。例如,外賣小哥每天為不同的消費者提供外賣業務。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取得的收入是屬于一次性收入還是屬于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如果屬于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存在著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問題。
為了避免稅款流失,解決全額確認收入的平臺企業進項稅抵扣不足問題,建議向線下服務提供者支付款項的平臺企業,負有代扣代繳企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義務,明確增值稅代扣代繳稅款計算適用3%的征收率,并允許代扣代繳增值稅款作為進項額抵扣。
現行增值稅文件中對“按次納稅”的界定并不明確,但個人所得稅中有相關規定。對于同一筆收入,如果增值稅界定為按次,個人所得稅界定為按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征管難度,也會增加納稅人負擔。因此,建議明確增值稅“按次”口徑,并與個人所得稅政策保持一致。
從業務實質上看,從事線下服務的自然人,既有專職者也有兼職者,如果對專職者取得的收入按照勞務報酬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顯然稅負較重,也有悖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差距的功能。為此,建議發文明確,對專職從事線下服務的自然人取得的收入,按照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并采取以應稅所得率核定應稅所得額的辦法核定征收。
國家稅務總局28號公告第九條部分內容存在歧義,執行起來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應予修訂或補充。建議修訂為“……;對方為依法無需辦理稅務登記的單位,其支出以稅務機關代開的發票作為稅前扣除憑證;對方為依法無需辦理稅務登記的其他個人,銷售額超過增值稅起征點的,其支出以稅務機關代開的發票作為稅前扣除憑證;對方為依法無需辦理稅務登記的其他個人,銷售額未超過增值稅起征點的,其支出以收款憑證作為稅前扣除憑證。收款憑證應載明收款人姓名及身份證號、支出項目、收款金額、收款日期等信息。如果付款方為互聯網平臺企業,以通過銀行結算的付款憑證作為稅前扣除憑證,付款憑證應載明收款人姓名及身份證號、支出項目、付款金額、付款日期等信息。”
為了解決稅務機關對提供線下服務且銷售額超過增值稅起征點的其他個人代開增值稅發票問題,建議發文明確互聯網平臺企業可以比照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保險代理人稅收征管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45號)的規定,向稅務機關申請匯總代開增值稅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