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維
(重慶市潼南區環境保護局,重慶 402660)
環境的惡化不僅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最大的“絆腳石”,也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威脅。為減少和阻止生態環境的污染肆虐擴大,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施行,必須加快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建立和完善。
為了能夠確保在對環境保護進行具體的檢測過程中能夠挖掘更加真實有效的數據信息,就需要環保監測應急系統能夠對獲取的信息數據進行有序的選擇和分析,通過選取的數據來挖掘出更大的價值,而這就必須要求環保監測系統需要具備極高的數據挖掘水平。就目前我國的環保監測系統來看,對于數據挖掘能力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一種低水平的狀態,環保局的重視度也不夠,這就會給大量數據的傳輸以及分析帶來一定的阻礙作用,不利于新的數據信息的挖掘,也無法向環境保護決策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數據依據。數據挖掘水平較低已經逐漸開始成為制約環境監測應急部門發展壯大的核心因素。
環境問題不斷的嚴重和惡化,國家環境保護局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政策進行制約和控制,對環保監測的應急系統制定了相關的數據傳輸規范,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環保系統的發展,就目前環保應急系統的應用現狀來看,真正能夠達到國家指定標準的少之又少。環保監測應急系統所應用的范圍比較的狹窄,大多數是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進行數據信息的采集,所以就顯示出環保監測應急系統互聯網應用范圍較為狹窄的弊端。即使國家針對監測系統應用存在的問題做了一定的制度規范,但是在系統的細節層面依舊缺乏具體的參考標準,這就給監測系統擴大應用范圍以及信息傳輸造成了障礙,從而消弱了對環境污染狀況的科學分析。
1) 應急預防相結合。將突發式的環境事故方案的創建作為重點項目,保障在出現環境污染狀況時能夠及時有效的反應、處理,要充分保障人員調動的及時性,最大限度的降低危害。創建的應急系統應包括:①加強對重工業生產的預防;②將水源地的防護工作作為重點;③對企業的資料檔案、危險品儲存等詳細記錄;④為當地的重點污染資料建立資料庫等。
2) 迅速處理緊急情況。作為應急組織中的常設辦公機構,應急辦公室包含了環保部門的辦公人員以及監測站的主要人員,對環保事業的日常工作有著很大幫助。其職責主要為:①應急預案的規劃、制定;②技術儲備的創建;③快速警報突發性污染事故,迅速處理一般性污染事故,及時上報嚴重性污染事故。
1) 日常突發污染事件監控預警。對突然性污染事故進行相關的信息收集與整理,并實時監控。在環境污染頻發區或者可能存在環境污染事故的地區,進行日常監控,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以降低危害。
2) 突發污染事件的現場處理。在對突發污染事件的現場處理時,應注意利用檢測儀器設備等對污染物的來源準確檢測與判斷,確定污染物,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措施,并估測其污染程度。
3) 應急系統的指揮工作。對于突發性污染事件的處理,相關人員必須保證隨時處于待命狀態,以便在事故發生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例如應急接警、調派設備車輛派遣人員等,使應急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根據上述可知,健全的檢測系統是保障環境監測應急工作、避免發生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的重點。所以,在實際的環保監測應急系統應用過程中,應將傳統系統中的監測和預警模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該系統的“時效性”,發生即預警,并針對不同的監測結果進行不同的預警等級劃分,從而便于環保工作人員有針對性的對于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
完備的現場應急機制是保障在遇到大規模、突發性的環境破壞情況下,需要應用的應急處理系統。這一環節的合理應用能夠對發生污染的實際情況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測和分析,并對其污染范圍等相關參數進行詳細的確定。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設置定點的監測站的方式對實際的現場環境進行縝密的檢測、分析工作,從而確定污染源的來源及品類,提升污染處理的針對性,在最大限度內保證污染處理的效果。
構建完善的應急指揮系統,保證了針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工作,使其能夠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突發事件的處理、“彌補”工作。與此同時,完善政府內各部門間的相互協同能力,充分發揮其職能,及時的調查、了解事故的起因、時間、范圍、程度等,并針對有關數據做出相應的上報匯總工作,并從事故中汲取經驗教訓。
綜上所述,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對于加大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推廣和應用顯得十分重要,各環保部門需結合自身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員工的工作技能,創新應急系統的應用和實施,從而來更好的促進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從實踐的應用來看,我國的環保監測應急系統仍然處于一種比較簡單的應用層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需求,所以在不斷推進發展的過程中仍需要進行不斷的變革,才能夠從根本上來保障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