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彤
(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最低氣溫、最高氣溫的非對稱性變化存在于全球各地。縱觀哈爾濱城市歷史氣溫變化,表明哈爾濱市存在溫度變暖現象[1]。哈爾濱市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燃煤、燃氣、燃油等多源釋放熱量,導致城市氣候和環境不斷惡化,城市平均氣溫也在不斷升高,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不適。國家對城市森林的建設是從2004 年起,東北三省已經有大批城市相繼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截至2017 年公布的名單,國家森林城市已有137 個[2]。因此,由于現狀存在的種種現象,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通過提高城市森林的生態效益來緩解不斷加強的城市熱島效應已經是國內環境科學的研究焦點。
然而,目前城市森林的規劃建設研究方面,主要是從城市綠地系統格局的規劃考慮,提出了系統的建設方法,但總體上很少涉及從緩解熱環境效應的視角提出城市森林布局的優化策略研究[3-5]。
城市熱環境緩解的角度來說,降溫作為城市森林建設的根本目標,因此應把降溫緩解熱環境作為城市森林優化的首要原則。目前著力于城市森林的低溫效應的功能建設,應滿足兩點要求:一是在空間分布上應結合城市主導風向進行布置,確保足夠的生態廊道空間,有利于生態空間的低溫性與城市開發的熱島性相綜合。二是城市綠地的建設應與城市森林建設相結合,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應滿足城市森林的標準,即在單位面積內要有充足的喬木。
見縫插針的原則是基于土地利用集約化的目的,確保城市各項建設能夠持續穩定的開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原則主要是針對城市建成區或者是老城區,而現在再開發困難的區域。由于受到歷史無序開發建設的影響,未能夠留有足夠的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導致區域內存在綠化極少,城市通風廊道不透的現象。因此,在該類區域內需要綜合考量歷史背景的原因,對區域實行見縫插針的城市森林建設的手段方針,已解決城市內出現的熱環境效應。
城市森林的規劃應該是一種基于現實和長遠發展進行的超前規劃,是要從整個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來考慮不同類型的城市森林的配置和布局,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考慮功能區、服務半徑和生態環境狀況等需求,構建合理的城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從城市的總體規劃來看,構建城市森林生態網絡有利于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大綠化格局,以城區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綠化生態網絡體系,減少點狀綠量的孤立狀態,增加綠色開敞空間的連接度。
城市森林建設作為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承擔著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職能。而足夠的生態建設用地是城市森林得以落實的基礎和基本保障。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設活動快速推進,侵占了大量的農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確保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做大做強城市,直接導致城市公園、綠地等具有生態效益的用地逐漸被蠶食,造成城市生態建設用地不足。因此,為確保城市熱環境的安全和有效緩解城市熱環境效應,首先應該解決城市森林的用地供給問題。只有提供足夠的城市森林用地,才能發揮城市森林對城市熱環境緩解的規模效應,才能達到熱環境緩解的新目標。
在實際的城市森林建設中,往往很難形成如此均衡的格局。對城市森林的規劃借助于原有的城市森林,形成新的格局體系。建設從以往的規劃來看,城市森林的建設一般會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借助于原有或人工開鑿的城市水系形成濱水景觀帶;二是與城市重要交通通道的兩側防護綠化結合,形成城市防護林帶;三是城市中現有的面狀大型公園布置,構成植物公園;四是,新規劃的景觀大道或者城市發展軸線,通常是以城市主干道或步行街為載體的城市森林建設。五是建筑場地周邊設計的點式布置的城市森林。
當前哈爾濱市城市森林空間格局不明顯,主要是圍繞松花江兩岸的濕地公園、以及其他公園綠地為主整體上布局不盡合理,受到中國快速城市化的影響,城市森林斑塊整體呈現出碎片化為主,整體上不僅缺乏大型板塊城市森林,而且城市森林的連接度較低。針對存在的不合理問題,需要對城市森林的景觀格局進行優化調整。
點源建設方面,針對城市密集開發的區域,通過逐個擊破的方式破除密集區域內城市森林缺乏的困境。充分發揮場地綠化設計與城市建筑之間的結合,增加城市森林與城市建筑的有機融合,確保每一街區都有能夠形成各自獨特的城市森林;線源建設方面,通過對城市重要交通通道、重要景觀大道以及重要的公共空間通道,連接各點,形成城市森林的格網體系系統。面源建設方面,主要依賴原有的自然條件,開發建設成公園或游園,構成城市森林的面源體系。
從全城來看,構建城市森林生態網可以為人們生活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環境,為城市循環發展提供生態防護,更能為城市形象增添色彩,是城市森林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