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新疆 阿拉爾 843300)
隨著我國社會進程的不斷發展,工程建筑的需求量也日漸增多。如何在保障工程質量的基礎上,確保工程建設效率,已經成為當前建筑工程施工的重點。本文將針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進行詳細研究,切實促進我國建筑工程又好又快建設。
正常的水泥水熱化較高,尤其是針對大體積的混凝土施工運用工作來說,水泥的體積較大所以水熱化散發的難度也相對較大。此外,混凝土內部的溫度也相對較高,與混凝土表面會形成相對較大的溫差,這時變會造成混凝土內部壓應力和表面拉應力的現象產生。若混凝土表面的拉應力大于抗拉強度時,便會造成混凝土出現裂縫[1]。那么針對此種現象的解決辦法便是選擇水化熱相對較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結合混凝土實際施工的要求增添外加劑,以便于切實有效的改變混凝土實際性能,強化混凝土自身的抗滲的能力。
混凝土在施工之前選擇粗骨料的過程中,應該選擇粒徑在5~25mm 之間,含泥量不大于1 的碎石為主。此外,大粒徑、良好配級的石子配置的混凝土自身的抗壓能力、和易性相對較好,能夠實水泥用量、水用量的節約。并且高效的粗骨料在投入運用的過程中,水化熱也能夠得到抑制,確保混凝土圖升溫下降。
在細骨料的選擇時,應該采用中砂作為細骨料,人工砂和中砂的比例應該保障在11∶9。細骨料的平均粒度應該超過0.55mm。粒度直徑相對較大的中砂和粗砂在配制混凝土時,相比細砂所配制的混凝土來說,用水量可以節省10%以上,水泥的用量和水泥熱化程度、混凝土收縮程度也會有效的降低。
當前很多混凝土在進行澆筑的過程中,都是通過泵送形式進行的澆筑,想要真正的使混凝土和易性得到良好改善、方便泵送,那么便可以適當在混凝土當中添加適當的粉煤灰。結合規范的要求選取礦渣鹽酸水泥進行大面積粉煤灰攪拌,并且將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比例保障在25%以下[2]。粉煤灰能夠切實有效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混凝土早期的極限抗拉值,進而影響混凈土抗滲透裂縫的能力。在選擇粉煤灰的摻兌比例時,應該將粉煤灰的比例控制在10 之內,并且結合配比的實際需求計算出粉煤灰的摻兌量。
在混凝土澆筑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該秉承自然流淌、水平分層、斜向分段、維持推移、一次到頂等工藝流程。若混凝土實際質量無法滿足澆筑要求時,應該及時返回攪拌站重新進行攪拌。在開展澆筑的過程中,若針對已經完成攪拌的混凝土不能再次添加水,嚴格按照分層厚度把控混凝土的實際質量。針對上層混凝土覆蓋完全之后,再次重新澆筑新層混凝土,以便于上層與下層澆筑的間隔能夠保障在混凝土初凝時間范圍之內。針對時間間隔相對較長所產生的施工裂縫現象,應該積極的進行預防。此外,氣象溫度變化也會導致混凝土建筑影響,所以應該嚴格注重此種現象,在混凝土澆筑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重視混凝土澆筑的天氣變化,避開惡劣天氣。
混凝土振搗技術需要經過三重振搗工藝,分別的混凝土坡角、混凝土坡中間、混凝土坡頂。若三道位置設置的要求滿足混凝土施工的相關工藝參數,那么在合理配合下便可以完全振搗破面,實現預期的實際效果[3]。振搗棒開展振搗的過程中,應該合理把控振搗棒的振搗時間,插入深度不少于50mm,并且對混凝土振搗棒的距離進行控制,移動間距應該保障在400mm 范圍之內。混凝土密實振搗之后,針對混凝土表面需要借助刮杠刮平,并且撒上5~25mm 是碎石,在木抹的使用下重復進行兩次搓平。
混凝土在實際開展施工的過程中,會因為人為因素、技術因素、外界氣候因素等內容,導致建筑的墻體和地面出現混凝土裂縫的現象。為了切實有效的應對此因素,混凝土技術工作人員,應該嚴格按照天氣、外部條件等因素,把控混凝土結構的相關變化,并且注意裂縫寬度和裂縫結構變化。當下,國內混凝土施工技術在預防與控制裂縫等工藝當,有著嚴格的要求。若一旦出現混凝土施工建筑當中存在裂縫現象,應該及時開展彌補,確保整個建筑工作的實際效果與質量。技術工人若要保障建筑工程質量,就應該強化混凝土的韌性與強度。強化混凝土強度,結合建筑的設計依據來提升混凝土內部質量。由于混凝土技術實施過程中不同因素的影響,難免會造成拉應力,并且溫度的變化更會造成拉應力的變化,嚴重影響施工的實際質量。所以,應該嚴格把握應力變化規律,為結構設計、施工等工作,提供科學的保障。
混凝土施工養護技術能夠有效的保障的混凝土施工建筑質量,并且有效避免小裂縫的出現,強化混凝土后期施工的穩定性。在實際開展混凝土養護的過程中,起養護內容有剛進防氧化工作、拆模后混凝土工程[4]。針對混凝土拆模之后,應該定期的進行灑水,施工溫度應該高于5℃。當混凝土內部出現水分嚴重的情況,針對個別地區溫度偏低或者寒冷的情況,可以利用草簾、塑料薄膜等手段,在表面進行表面保溫,確保混凝土養護實際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