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本
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水務局水資源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濱州 251900
生態護坡的主要內涵因素包括:增加護坡的穩定性,使其滿足基本的防洪標準,利用植被的根系特點增加土壤的透水性、透氣性,進而形成生物防護平臺。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化技術保證邊坡布置符合生物要求,即基本的生態平衡要求。利用喬木、花草、灌木、魚巢等植被組建生態體系,構建良性生態系統。相比于傳統的護坡方式,此技術可有效的優化環境、改善生態、防止水土流失,強化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性、協調性[1]。利用植被的基本生長規律、根系特性等,控制工程成本、固定土體。在水利工程實際施工中,應用率不斷提升,適用范圍不斷拓展。生態護坡的基本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增強護坡的穩定性、使用強度、使用持久性、耐久性,保證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相統一,利用植被提供最佳的生活環境。
生態護坡在成本造價上,與混凝土護坡大致相當。若生態護坡具有較大的規模,并對其相關工藝進行優化改進,即能大幅度降低成本造價。相對于普通預制混凝土塊,多孔無砂混凝土塊具有較為復雜的制作過程,且制作成本相對較高。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在坡面上對之進行直接鋪設,然后將土覆蓋在上面,對草皮進行種植。從效果上來,生態護坡呈現出良好的護坡效果。傳統的混凝土預制塊憑借自身具備的重量對浪潮進行抵抗。生態護坡形式,其草根莖則在無砂混凝土覆蓋下的土壤中深深扎根,且彼此交錯,其抗拔力實現了大幅度提高。同時,基于草根具備的錨固性能以及對土體施加的相應作用,風浪形成的負壓難以將草根深扎的土地吸走,還能對護坡坡體存在的空隙水壓力進行有效降低,實現對坡體的有效穩定。汛期的實際情況顯示,生態護坡具備良好的行洪排澇作用[2]。
傳統護坡形式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①影響生態環境。傳統護坡普遍采用封閉護坡的具體型式,未能為河道中存在的生物及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且破壞了河道具備的自凈能力。同時,傳統護坡結構坡面較為堅硬,各類水生植物難以生長于結構坡面上,從整體上導致生態系統失衡,并在不同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②影響環境景觀。傳統護坡缺乏對草坪、樹木等綠色植被的栽植,不符合生態理念,且與周圍環境缺乏協調性。另外,若護坡結構出現破損以及老化,將產生建筑垃圾,對環境景觀造成不良影響。
在構建河道生態護坡時,可以采取人工種草護坡技術,該技術具體是指通過人工播撒的方式在水利工程河道邊坡坡體表面進行種草的技術。在選擇需要種植的草系時,要確保選擇根系發達、固土性能好的草類,以此來避免出現水利工程邊坡的水土流失問題。在坡面人工鋪設天然草皮時,一般要采取平鋪草皮護坡施工措施,尤其對于邊坡坡度低緩的土質路堤邊坡,更適合采取該措施[3]。而在處理行洪流速較快的土堤迎水坡面時,則不適于采用人工種草護坡技術。
在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建設過程中,工程人員還可以采用的生態護坡建設技術為水利噴播種草護坡技術。在該技術下,工程人員需要把握好原材料的配合比,即要將草籽、肥料、黏著劑、土壤改良劑等進行標準比例的拌和,并將其通過機械加壓方式噴射到防洪水利工程坡面上。
石籠填石型護坡施工步驟相對復雜,投入的成本也相對較高,但是此項施工技術的效果十分顯著。施工當中,首先需要將一定數量的鋼絲進行加工,使其形成鋼絲網箱籠結構,之后將塊石、土體等材料填入箱籠結構當中,在此工序的不斷循環之下,可以形成大量的石填箱籠,將其對照施工面積進行擺放之后,即可形成石籠填石型護坡。而為了體現生態護坡概念,可以在箱籠當中播撒植物種植,在植物不斷生長之下,其根系同樣能夠提高箱籠個體以及整體的穩固性,但要注意的是,因為箱籠鋼絲網外殼的孔隙有限,所以不適合種植樹木一類的制備,否者會導致鋼絲網與樹木發生沖突,對雙方都產生不利影響,應當選擇花朵、草等根莖較小的制備。
石籠填石型護坡在應用當中,能夠有效提高護坡的抗拉強度、抗變形強度,原因就在于鋼絲外殼的韌性以及抗性,根據相關研究了解到,石籠填石型護坡在形成一定規模之后,甚至能夠抵抗一定程度上的地震破壞力,由此足以說明其性能的優異性,同時在此項技術之下,不會發生其他護坡施工中的不規則沉降問題。3.3植草砌塊型護坡技術
在采用植草砌塊型護坡時,工程人員需要對材料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主要包括多孔混凝土和保水材料,此外,還要在構建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時,在其中加入緩釋肥料和表層土。植被型生態混凝土的基本骨架是由多孔混凝土構成的,植草砌塊型生態護坡具有一定的孔隙,能夠滿足植被的生長需求,且能夠有效的降低混凝土表面溫度,使其與植物生長要求相符。
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家基礎建設水平有著直接的關聯,水利工程項目的不斷擴建,對于平衡水資源供需現狀、保護河道生態環境以及維護景觀效益等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而在水利工程施工技術中,河道生態護坡施工與河道生態效益的發揮關系密切,因而在當前的水利工程施工項目中,施工人員需要重視對河道生態護坡技術進行研究,要不斷加強工程施工實踐,從穩定生態環境、有效轉化水能角度出發,完善水利工程邊坡綜合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