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平原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德州 2531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水平不僅對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重視并加強農藝技術水平的提升,不僅有助于推動農業的健康發展,還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使農藝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
農作物栽種工作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重要影響,比如,若農作物栽種間隙較大,不僅會造成土地資源利用率較低的問題,還會引發野草滋生的情況,從而對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影響;而農作物栽種間隙過密,則會影響農作物的陽光照射面積,進而影響農作物光合作用的完成,從而阻礙農作物的生長。而農藝技術人員通過對農作物種類以及種植環境的分析研究,可以對農作物的栽種間隙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能夠有效避免農作物栽種間隙過密或過疏帶來的影響,從而促進農作物的健康生長。
農作物施肥也是農藝技術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施肥工作的質量對農作物產量有著直接影響,如果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存在化肥使用過量的情況,很容易使種植區域出現土壤板結等問題;而施肥不及時或施肥量不足,則可能出現農作物營養不良等問題,都會導致農作物產量的降低。而農藝技術人員可以根據農作物實際生長情況以及農作物各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制定出科學的農作物施肥方案,確保農作物施肥種類、施肥頻率以及施肥數量的合理性,從而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并促進農作物產量的提升[2]。
病蟲害防治也是農業種植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農作物的品質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化學防治方法雖然也能對農作物病蟲害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和預防,卻會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質量,從而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影響。而農藝技術人員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生長帶來的影響,還能有效保證農作物的品質以及產量。
現階段,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進行融合時,主要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例如,在某地區內,農藝種植人員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地類型選擇了合適的農作物,在完成選擇之后卻沒有考慮農業機械設備的適應能力等問題;同時相關的機械管理人員在農藝人員完成農作物挑選之后,對挑選的作物沒有全面的認知,無法依據農作物的特性對機械設備進行更改,無法使其進行各種作物的生產、種植等作業。然后在進行種植工程中,相關的農藝工作人員沒有對農業機械的使用產生重視,忽略了其本身價值,往往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不善于利用機械設備,對機械的實用性都不認可,所以都是采用傳統的人工種植方法進行種植作業,這樣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周期,忽略了機械化生產、種植的重要性。所以說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之間是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問題的。此外,在對新型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進行推廣、普及過程中都普遍存在推廣力度小、沒有有效推廣等問題[3]。
農藝技術涉及范圍較廣,其中包括種子的選擇、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而加強各個環節的把控,是提高農藝技術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在選擇農作物品種時,可以對當地的環境特點、地質條件以及氣候特征等因素進行全面考量,從而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此外,在農作物施肥過程中,應根據農作物的實際需求制定科學的施肥規劃并注重有機肥料與化肥的平衡使用。
全面促進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的有效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生產技術、水平等方面的提升。但這個過程中只是相關人員進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國家政府、農業部門等方面加大對這方面工作的支持,例如:政府首先要肯定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融合的重要性,并且要根據其發展的趨勢和現狀制定相對應的政策,同時還要加強對其資金方面的支持,這些資金除了要應用到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的研究中,還要應用在其推廣工程中去,比如在央視頻道上播放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性,以便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此外,政府部門也可以在基層農業生產社、基層干部中大力宣揚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融合的重要性,除了要在其內開展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宣傳大會,還要出臺相應的獎勵制度,對積極引用新農業機械設備和配套的農業技藝的單位、個人進行現金獎勵等。這樣除了可以使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藝有效融合,同時還切實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每個地區要按照本地農業生產的特征,對農業發展的核心目標進行制定,經過合理的規劃,保持農藝和農機的統一,將其運用于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按照本地農業生產的相關需求,農機部門應進一步研究全新的機械設備,與農業部門配合,研發相關的生產技術,創建完善的農業技術系統。要保證農藝和農機的適應性,確保兩者可以運用到當地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保證農業的一體化發展。如利用節約肥料、節能以及節水等技術,對機械農藝與設備進行研發,展現綠色生產,把經濟實用型育秧、秸稈粉碎還田以及水稻機插秧等技術和農機設備進行整合,以低投入進一步獲取高收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與綠色發展。
農藝技術人員不僅是技術的實施者與推廣者,在農藝技術的改進與創新過程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們對農藝技術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普遍較低,使得各高校農藝技術專業的學生較少,不僅影響了農藝技術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農藝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再加上農藝技術培養體系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導致我國農藝技術人才匱乏問題日漸嚴重。所以,有關部門應重視農業興國、技術興農等觀念的宣傳和推廣,吸引更多的高考學生加入到農藝技術專業進行學習,從而促進農藝技術人才的培養;其次,有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吸引更多的農藝技術人才走入農村進行農藝技術的實施和研究,并對農藝技術人員在農村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幫助,從而促進農藝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業的健康發展[4]。
標準化的問題是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農機農藝融合的一個關鍵問題。農機農藝融合的關鍵原則是農機作業標準和農業生產規程中技術標準要相互適應。目前,農機產品和作業、農業技術等都制定了一些標準,但是標準是否一致,應該加以梳理。從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來看,農機產品在執行標準化上不是很嚴謹,要加快標準的制定和修改。其次,融合的另一個原則是農機農藝的融合要結合實際,要有發展的主次之分。大宗糧食作物作業中的主要矛盾是提高效益和降低勞動強度的情況下,農藝就要服從于農機的要求,作物的種植品種、種植模式就要符合當前農機作業的需求。特色農產品等對品質要求和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農機標準就要適應農藝標準。
總之,由于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可耕地面積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發展,導致人們對糧食質量和產量都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國想要在農業發展的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想要進一步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效的提升我國糧食的質量與產量,就必須對農業技藝有足夠的重視,幫助我國農藝技術的提升,如此才能幫助我國農業技術取得更好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