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瑞花
平度市明村鎮人民政府 山東平度 266700
發展低碳農業,必須加強資源利用、綠色產品開發和生態經濟發展,加強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和減少碳排放等,發展農業經濟不應當僅僅圍繞經濟利益,更應當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一系列的社會效益。雖然在走可持續發展路線發展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逐漸開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其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使用化肥或殺蟲劑能促進及撥保證農作物的生長,但這會給土壤和河流帶來了嚴重的污染,此外,農業先進生產設施的應用水平不高,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生產條件比較薄弱,這些現狀都阻礙了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轉型的發展。因此,基于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生產形式以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革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需要相關部門大力促進產業升級,推進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1]。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進行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效果如何,是由頂層設計、產業結構、發展理念、管理機制和落實執行等多個方面決定的,但想要真正從源頭處解決問題,就要轉變人們的發展思維,樹立低碳的發展理念。目前,我國想要大規模推行低碳經濟還是存在較大阻力的,因為現有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經過時間積累形成的,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發展方式。而新型低碳經濟的優勢雖然具有可預見性,但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它依然是未知的、陌生的。想要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思維,各個地區應該制定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目標,目標確立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充分發揮調查研究作用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地區基本情況、易于被當地農民接受的發展目標。目標確立后就要有效利用宣傳教育的基本手段,如利用技術下鄉、宣傳講座、科普影視展播等方式,充分發揮基層干部的帶頭作用,從而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不斷提高全體農民的認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快低碳農業的發展速度。轉變農民的思維觀念是基礎性工作,想要充分發揮低碳經濟的效益要從領導干部身上著手,必須全面轉變領導人員重經濟、輕環保的思想,糾正錯誤的政績觀,培養領導干部的底線思維,嚴守經濟發展中的生態底線[2]。
生態農業是農業經濟發展轉型與優化的有益嘗試,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從而促進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同時,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為發展前提的,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能夠不斷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最終達到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做到科學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使農業經濟發展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農業設施和技術的應用要求是較高的,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需要引進新型的技術與設備,并需要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從而才能充分發揮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農業活動方式和農業生產環境的積極轉變作用,帶動區域性、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過程中,單單依靠頂層設計和創新技術手段是不夠的,執行落實也是關鍵,要為生態農業提供足夠的制度性保障,包括配套的法律法規、合理的管理制度、優惠的扶持政策等。生態農業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在低碳經濟背景下轉型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以更加謹慎、細致、合理的方式態度去推動其不斷發展與完善[3]。
為進一步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還應當注重相關人才的培養,這是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加大對低碳農業經濟所需人才的投入力度。首先,應當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綜合素養培育,強化低碳環保理念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及相關具體發展策略;其次,建立人才引進工作機制,重點圍繞特色農業,針對性的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進一步促進農業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注重培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現代農業后備人才,重點培養一批扎根基層、素質較高的農村區域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升人才上的支撐。
在當前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唯有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低碳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夠進一步促使農業經濟發揮重要的支柱作用。在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這個過程需要頂層設計優化、制度保障落實、思維觀念轉變、農業科技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共同維護。低碳經濟是農業轉型的需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更是中國發展與進步的需要,所以必須不斷促進完善農業經濟的低碳轉型,推動農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