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慧
山東恒匯環??萍加邢薰?山東煙臺 2 6 1 4 0 0
在現有的課程基礎上,設立專業導引和思政導引內容。由于缺乏專業背景和對專業的總體認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各門課程知識,卻不知為何學、如何用。因此在現有課程基礎上,在《環境化學》課程中主要講述當前環境質量、環境問題、解決方案的“專業背景”,以學生主動建立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同時通過現實的環保人物、事件,積極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老師傳授知識為主,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訓練較少,導致學生創新意識薄弱,原創能力不足,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環境新問題的能力較弱,更無法獨立開展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性研究工作。
目前,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型跟學術型兩種類型實際培養模式大同小異[1]。大部分高校在師資配備、課程內容的設置、考核模式等方面區分不夠明確,造成不同類型的學生培養模式界限模糊,工作之后,很難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
目前,傳統的工程技術、工程管理和工程經濟仍是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在人才培訓中的主要課程。在新的形勢下,教師沒能跟上發展的步伐,不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環境保護和治理面臨的新挑戰及時更新培養方案。此外,由于課程學分要求的限制、對學時及教學資源的要求,大部分大學難以在短期內調整課程體系和培訓課程。
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自主性。鼓勵學生通過組建課程小組、課后查閱資料、課堂上進行匯報的模式進行理論課的學習。
研究型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言,其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社會生活中總結、提出、解決科學問題。其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環境科學是以環境問題為驅導而形成的學科,因此在《環境化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授課中應多圍繞環境問題展開教學,使其授課內容、方法等與研究型教學相契合。
高校學生的教學與科研訓練是為了實現人才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人才創新能力最終需要加以運用并服務于社會。在高校學生培養階段的課程教學、論文選題、課題調研等過程中都要密切關注環境熱點問題,讓教學和科研都能與時俱進,并引導學生探尋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還應主動對接沿線國家的發展需求,與沿線國家合作開展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的留學生項目。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生活的改變,科技也方便了教育工作者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大部分學生已有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環境科學教學時使用“藍墨云班課”等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科學性教學,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隨時處于一種互動狀態[2]?;有缘奶岣呖梢詼p小知識死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等能力提高。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增加新異性知識和趣味性知識,以激發學生關注時事的興趣,以時事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終身學習理念的養成。此外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學生學習全過程考核
實驗教學改革是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提高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學生的思考能力、再創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環境科學專業主要以實驗課來培養學生的上述能力,因此在開始實驗課時,對學生進行實驗安全和基本操作的培訓,以導師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3]。
環境科學涉及化學專業、土壤專業、大氣專業、水利專業等多個學科,其綜合性、交叉性較其他專業較高,因此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具有較多的要求。但是從目前存在的環境專業培養模型看,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限于學生人數、教學資金等問題,當前的專業實習大多數時走馬觀花形式的,因此需要開展短期生態環境野外見習、短期企業見習和較長期企業跟班運行實習、社團活動等為主的專業實習,從源頭上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環境科學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學科,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均由綜合性、復雜性及多學科融合的特點,核心任務是以解決“人類—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在確定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下,以導師制為基礎,以導師的科研項目為依托,結合研究型教學模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實驗及實習等綜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時代需求、地方發展需要及學生的意愿和興趣,適當調整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計劃,以突出本專業的辦學特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