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德勇

案例:李某一直從事農藥銷售行業,2017 年以來,李某發現市場上幾款農藥銷量較好,便與有農藥生產技術的常某商議假冒該幾款品牌農藥。由李某提供印有商標圖案的外包裝樣品郵寄給常某,常某根據李某的要求生產了700 余箱農藥并銷售給李某,所得9 萬余元。李某又將部分農藥銷售給了民眾。2019年,農業部門從李某倉庫查獲尚未銷售的假冒品牌農藥600 余箱,認定李某非法經營數額17 萬余元。張家港市檢察院以李某、常某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罪向江蘇省張家港市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常某行為均已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因李某、常某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系假冒農藥,農藥屬于涉及民生領域的產品,犯罪行為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分別判處常某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罰金7 萬元,判處李某有期徒刑三年二個月、罰金10 萬元。
點評: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農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根據法律規定,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應當以假冒注冊商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本案充分反映了法院始終堅持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藥、事關農業生產的違法犯罪行為,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實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