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對外宗旨。這一思想可以從具有創新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理論深度、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經度、以及優于西方思想理念的世界維度去解讀。
關鍵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重大場合不斷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在十九大報告中被凝練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把握其必要性和先進性,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去解讀。
一、創新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理論深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發展了馬克思的共同體理論。盡管馬克思沒有給出過明確的定義,但是他經常使用“共同體”這一概念,指的就是“集體”或群體。馬克思用人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去解釋歷史發展規律,提出的“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虛幻抽象共同體”以及“真正的共同體”,分別對應人之發展的三種形態:人的依賴關系、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前者是資本主義之前的各種社會形式,中者實際上指的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和社會形式,后者指的是已經消除了異化對立關系的“自由人聯合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立足于當前條件下國家與個人的發展,以及推動人類整體發展的擔當責任。習近平指出: “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強調人的發展”,“我們要將承諾變為行動,共同營造人人免于匱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馬克思從個人發展角度推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認為“每一個單獨的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下,人被徹底“物化”,受到貨幣資本等“抽象共同體”的統治。共產主義才是人類社會進化的最終形態,那時共同體不僅代表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也代表一切人的訴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把握人類利益和個體價值的通約性,在適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客觀發展水平的前提下推進整個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基于世界各國相互依賴的客觀事實。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強調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世界物質生產方式與精神生產成為一個整體,人類社會由分散的、地域的、民族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隨著世界一體化,人的相互依賴將不斷加強。全球化驗證了馬克思的這種論斷,推動了世界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成為可能與必然。在這種全球高度依賴的趨勢下,未來世界的核心是人類命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脫離整個世界存在,必須命運與共,風險共擔。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于人類的整體利益。習近平強調:“實際各國聯系緊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階段,人類發展帶來的社會分工會引發個體的特殊利益和共同體的共同利益之間的沖突矛盾。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的“類本質”的整體存在始終高于作為個體的存在和作為群體的存在,這種對立才會得以消除。因此世界發展的趨勢是人類的整體利益越來越高于個體國家的利益。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不是讓個體利益對群體利益讓渡或服從,而是要調和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的矛盾,從而適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世界發展潮流。
二、根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經度
“命運共同體”一詞傳承了千百年的中華優秀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命運與共,每一個國家的和平發展與其他國家的和平發展互為前提、相互依賴,要打造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些主張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內藏世界發展是個統一有機整體整體性思維,也蘊含了中國的傳統哲學價值觀念。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主張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孟子進一步強調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統一:“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里的天超出了其自然局限,延伸為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著眼于人要通過道德修養來實現天道。同時中國的經典古籍也認為天道—宇宙整體生命意義的彰顯也必須依靠人類的德行:《周易》以辯證思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天下為公”的政治觀。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只是在建國初期礙于自身實力的局限,不得不“獨善其身”。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綜合國力不斷提高,自然開始“兼濟天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對外交往要在平等的基礎上重義輕利,舍利取義,超脫本國局限,放眼于全球,這不僅是中國不忘初心的踐行,也繼承了中國古而有之的“天下為公”政治觀。從《禮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康有為的“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再到孫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倡導整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正是契合了天下為公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情懷,也蘊含了“協和萬邦”的王道思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和而不同”的社會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盡管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擋,但是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繁盛自己的文化根脈,保護自己的文化主權是一種再合理不過的要求和正義呼聲。中國主張各國各民族持開放包容心態,在世界多元文明的差異性中尋求和諧統一。“和而不同”出自《論語》,講的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其當代解釋可以引用費孝通先生的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可謂恰如其分。中國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主張開放包容,也是在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平等的思想。
三、優于西方思想理念的世界維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向世界傳達了對于當前世界體系國際秩序中國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理念。
傳統國際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國家個體。因為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也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和世界觀、認識論的基礎。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傾向于通過結為盟友來確保自己的安全或實現某種戰略目的,這一行為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針對性。二戰后成立的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是要針對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達到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目的。即便今天這種冷戰思維依然延續,奧巴馬的“重返亞太”和特朗普的“印太戰略”都是例證。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反思了這種傳統的國際關系模式,傳達的是一種整體性思維下的新的全球觀。中國提倡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高調宣布中國永遠不稱霸,致力于廣交朋友,而不是結盟對抗。
傳統的安全理念是將政治、軍事領域與經濟、社會、生態等非傳統領域割裂開來,以權力為核心、以對抗為特征尋求安全。不但無助于各種安全問題的解決,反而加重了各種安全困境,比如中日、中韓間的“政冷經熱”。安全一直是各個國家政策的首要目標,在當代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既指稱傳統的安全挑戰,例如領土主權爭端,也包括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譬如經濟危機等。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立足于各國命運與共,唇齒相依,提倡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念,無論國家強弱,共同構筑一個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世界傳統經濟理念核心是“零和游戲”。美國重振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其出發點并非為了人類的福祉。美國一直指責中國的發展是因為搭乘了美國的便車,“逆全球化”現象,其背后的思維定式就是零和游戲。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從世界各國人民最樸素的愿望出發,致力于使全體過上更富裕的生活,主張“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要通過打造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來解決世界的發展赤字。中國倡導的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旨在通過合作做大利益的蛋糕,實現共同的發展繁榮,再以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最終構建開放創新,平衡普惠的國際體系。
西方注重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亨廷頓曾寫過一本書叫做《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對待文明的態度。美國以民主、自由、人權為價值觀,對于和自己不同的文明想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而反觀中國的文化DNA里面,沒有任何殖民的歷史,反而近代里飽受艱難困苦的經歷,讓中國對曾經被殖民國家,當下發展中國家的處境感同身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采取學習互鑒的態度兼收并蓄,主張多元化文明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傅永聚,韓鐘文.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 劉偉,張輝.全球治理:國際競爭與合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金鑫(1981.02- ),女,遼寧撫順人,講師,中共撫順市市委黨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