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婭莉 孫珍壽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站在歷史、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明確提出了新時代發展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深情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強調投入極大精力做好青年工作,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綱領性文獻。當前團學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探索實踐五四精神常態化研究勢在必行。
關鍵詞:青年學生;學習實踐;五四精神;常態化
一、學習實踐“五四精神”常態化研究的背景與問題
(一)歷史背景
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意義重大的事件,對于當代中國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已經時隔百年,但五四精神依舊熠熠生輝,新時代的五四精神隨著時代的前進被賦予新的內涵。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其實質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與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和方向、與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是完全一致的。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直接體現在青年群體的身上,五四精神必須薪火相傳。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和使命,必須熱愛我們的祖國,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肩負時代的責任,錘煉良好的個人素質,練就過硬本領,不忘初心、砥礪奮斗。青年工作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共青團的青年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形勢下團學工作存在的問題
時代在進步,高校擴招政策使得青年學生逐漸成為高校的主體。以“95后”為代表的青年學子,伴隨互聯網的成長,他們的三觀具有新的時代特征。他們更加注重彰顯自我個性,也更關注自我需求的發展。青年學子作為高校團學組織和團學活動的主力軍,我們必須及時關注他們的新變化,從而積極應對團學工作中新的問題與挑戰。
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五四精神融入到高校青年教育中,解決由于高校擴招而專職團干教師不匹配和高校周邊娛樂誘惑帶來的團組織凝聚力下降問題;解決由于不健全的準入機制、“95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和大眾化的團員導致的團學干部角色意識淡化的問題;解決由于團員干部缺乏創新精神,照搬網絡策劃,形成團學活動模式化的問題等。因此實現學習踐行“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五四精神常態化目標亟需探究。
二、“五四精神”融入大學生團學教育的意義
五四精神對于培育新時代的新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現實的和發展的,是團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指導思想。
(一)歷史的五四精神
從歷史角度出發,五四精神對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一戰時期,歐洲列強相互爭奪、瘋狂擴軍備戰,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侵害了中國的主權,使得中國人民情緒逐漸高漲。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要代表的青年群體聯合中國社會各階層通過游行示威、暴力抵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了一場愛國運動。這場運動促使馬克思主義思想逐漸成為中國社會新思潮的主流,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點之一。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五四精神旗幟為救亡圖存作出了頑強的斗爭,開啟了新民主主義的新階段。進入新時代,青年學子繼承與發展好五四精神不僅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有效措施,更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力舉措,對于不斷增強青年群體的凝聚力與愛國主義情愫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現實的五四精神
從現實的角度看,五四精神融入大學生團學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訴求。高等教育決定了社會主義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的素質與質量,因此把五四精神嵌入高等教育將極大地促進中國青年學子的成長與成才。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出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動高等教育改革開放并不斷前行,必須著力推動新形勢下高校團學工作的創新,五四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其豐富的內涵和時代意義是教育當代青年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當代青年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的重要思想引導。
(三)發展的五四精神
以發展的角度衡量,五四精神對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五四精神融入大學生團學工作有利于培養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信念。五四精神能從思想意識層面充分挖掘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自覺宣揚五四精神,喚醒他們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五四精神是青年學子必備的正確價值觀。思想思想引領行動,價值決定導向。大學時期是青年學子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正確價值觀去引導青年學子,幫助其明辨是非,為其行為處事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五四精神”常態化學習實踐新思路
(一)將五四精神融入團學課程之中
根據五四精神的特征,高校團學教育應該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將五四精神的內容具象化。首先,利用團學課堂,將五四精神的產生及傳承現狀帶給學生,積極引導青年學子將五四精神內化于心。其次,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選取以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等為代表的課程作為五四精神傳播和教育的主陣地,結合課程特點,因書制宜地融入五四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五四精神的重要意義。再者,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定期開展五四講座、研討會或讀書會等,通過多維立體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注重學生的主體實踐能力和行為的養成,使五四精神逐步有機地融入到高校團學課程教學體系中并發揮作用。
(二)將五四精神融入校園建設之中
校園文化環境對于青年學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具體來說,首先是將五四精神融入到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好環境育人的功能,將五四精神滲透到青年學子的大學生活環境之中,對于五四精神軟硬文化的建設進行兩手抓。其次是將五四精神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團學活動可以舉辦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活動與競賽,激發當代大學生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再者是將五四精神融入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促進五四精神在高校團學工作中常態化、規范化、機制化。團學組織可以定期開展五四精神主題教育,將五四精神的內涵傳達給青年學子,培養熱愛祖國、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五四新青年。
(三)將五四精神融入網絡育人環境之中
現如今,網絡作為大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載體,是青年學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包含有意義的內容,同時也充斥著各種不良的信息。因此,高校應重視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育人環境,大力推廣新型網絡教學模式,用五四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構建資源共享的平臺,開設與五四精神主題相關的網課,增強團學教育的指向性和實效性。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利用校園新媒體,深入青年學生群體,積極開發并推廣深受青年學子喜愛的推送方式,提高五四精神學習的趣味性與生動性,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召力。
(四)將五四精神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之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青年學子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五四精神從淺層的認知內化為深層的理解。第一,高校應將五四精神理論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開展團學教育。第二,高校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等活動。第三,應結合“95后”青年學子的特點,利用青馬工程的培訓,培養一批優秀的團學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上做法,旨在讓五四精神與青年學子的實踐相匹配,做到知行合一。新時代需要新青年,新青年創造新時代,五四精神常態化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1).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3]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4]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作者簡介:安婭莉 (1982.03-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講師,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團委書記,中共黨員,管理學碩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與創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