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瀚馳


摘要:近年來,中國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開展了鄉村旅游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經濟水平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村土地利用兩者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兩者之間共同發展、共同促進,通過科學利用農村土地、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小康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鄉村旅游;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優化
中圖分類號:F592.7;F301.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9-009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20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ur country has launched a rural tourism project. In its development,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level of farmer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use of rural l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helpful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ll-off society by scientific use of rural land and improve relative law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land use; economic benefits; optimization
目前,中國大力扶持和發展旅游產業,使得旅游產業成為了具有高度活力的產業之一,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綜合了農業和旅游業的特征與優勢,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改變了傳統的農業勞作方式。鄉村旅游中的土地資源兼具經濟、生態和社會3種效益,能夠推動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優化了農村的旅游景觀。鄉村旅游中,土地資源是旅游的根本,因此要在保持原用途的基礎上豐富土地的利用途徑,提高其旅游價值和多元化的價值[1]。另外,鄉村旅游還具備持續性的特征,并且通過土地資源的科學運用來豐富土地的利用價值,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通過對鄉村土地的保護和科學利用,鄉村旅游可獲得持續性的發展。
1 ?鄉村旅游與土地利用的關系
1.1 ?鄉村土地是鄉村旅游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在鄉村旅游中,土地資源是其發展的前提。第一,鄉村的土地資源具備了區別于城市的鄉野特色。鄉村土地原用于農業生產,但其自然風景獨特,有著特有的田園風景,同時因為從事農業活動而形成的鄉村聚落有著獨特的鄉村特色,游客們能夠從中親近大自然,感受淳樸的農耕生活;第二,鄉村土地有著特有的鄉村文化,長時間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民俗、民風,游客們在鄉村旅游中體驗民俗、民風活動[2]。鄉村土地孕育了鄉村文化和鄉村景觀,并且成為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提,承載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1.2 ?鄉村土地利用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
農村土地的農耕利用是土地利用的途徑之一,人們基于土地進行農業活動,從而獲取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增加,生活節奏加快,對旅游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在旅游消費中,希望能夠貼近自然、體驗淳樸鄉土文化,通過觀光休閑活動起到放松的作用。鄉村土地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基于鄉村土地的農業活動孕育了民俗、風情等鄉土文化,滿足了現代化旅游的需求。鄉村旅游資源的利用實際上是土地資源的利用,在鄉村旅游中土地是重要的發展資源和前提。農民是農村土地的使用主體,他們在農業活動和生活中創造了鄉村文化,并且在農業活動中傳承了農村的民俗文化[3]。綜上所述,鄉村土地是鄉村旅游的發展基礎,同時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前提。
1.3 ?鄉村旅游促進鄉村土地利用
鄉村旅游實際是一三產業的綜合產物,基于農業生態環境中的鄉村景觀和村落空間的旅游資源,構建集觀賞、觀光、休閑、購物、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鄉村旅游運用豐富的農業、林業、畜牧、漁業等多元化的農業資源開發豐富的旅游產品,在傳統鄉村土地利用的基礎上進行升級。農村開展鄉村旅游能夠有效完善農村的土地利用結構,并且深挖土地的價值,提升土地利用率。鄉村旅游發揮了農村土地資源的景觀價值,消費者對自然的親近、民風的體驗、休閑娛樂有著一定的需求,因此鄉村旅游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村開展鄉村旅游時,要求鄉村土地進行產業化的經營,凸顯出農產品的優勢和特征,進而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鄉村旅游推動和完善了鄉村土地的利用結構,有助于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還能夠改善農村環境,增加土地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4]。
2 ?數據來源與模型設計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實證數據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湖北省潘家灣土家族鄉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指標,數據參考村財務合賬、檔案、村委會會議等相關資料,土地投入產出的數據通過農戶調查驗證得知;二是根據GoogleEarth影像及農村評估進行反演得出土地的利用情況資料,所得數據見表1。
2.2 ?模型設計
數據包絡分析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通過構建數學規劃模型進而對決策單元間的相對有效性進行判斷,是一種定量的評價方法。輸入或者輸出層面的決策單元共同構成了評價體系。根據現知的n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可以對輸入和輸出比率的分析或者對投入和產出比率的分析得出有效生產的前沿面。與此同時,利用有效生產的前沿面與DMU的距離狀況分析單個DMU的投入產出比率,再結合投影方法對DEA有效以及非DEA有效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提高的方法。
DEA中應用最普遍的模型是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C2R模型,該模型為:
maxuTYi0s.t.wTXi-uTYi≥0wTXi=1w≥0,u≥0 ? ? i=1,2,3…,n ? (1)
式中,u表示權向量;Yi0表示有n個決策單元組成的系統獲得的產出;Xi表示多指標輸入矩陣;Yi表示多指標輸出矩陣;w表示輸出最佳權向量。
判斷其有效性的對偶規劃表示為:
min?茲s.t.∑λiXi-S-=?茲X0∑λiYi-S+=Y0λi≥0S-≥0,S+≥0 ? ?i=1,2,3…,n ? (2)
式中,假設被選定的決策單元為DMU0,θ為DMU0的有效值;λi為相對于DMU0重新構造一個有效DMU的組合中第i個決策單元的組合比例;S+表示輸出指標的松弛變量,S-表示輸入指標的松弛變量;Y0表示在原投入X0的基礎上獲得的最優產出。
假設k作為DMU0的規模收益值,如果k=1,表示DMU0的收益沒有改變,說明DMU0達到了最大的產出規模點;k<1時,k越小,規模的收益不斷增加,規模增加的趨勢越大,說明投入后追加投入量,DMU0的產出量增加比例升高;k>1時,k越大,表示規模越小,收益越少,說明投入后即使增加投入量,DMU0也難以提高產出比例。
2.3 ?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該模型的運用前提以及潘家灣土家族鄉的經濟發展情況、土地使用情況,選擇能夠體現出投入和產出的14個指標,具體如表2所示。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均引入對應的投入和產出指標。其中,投入指標有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產出指標主要為經濟效益,基于上述構建潘家灣土家族鄉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
3 ?實證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綜合效率分析
根據表3分析可知,潘家灣土家族鄉旅游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表現為周期性的特點。該地區有著較好的地理優勢以及交通優勢,是著名的鄉村旅游地,經濟發展相對較好,因此土地的投入相對較高,產出也較高。在潘家灣土家族鄉旅游發展的初期,作為國內少數開展鄉村旅游的鄉村,土地的利用率較高,帶來的經濟效益水平也較高。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消費者數量增加,以及國內鄉村旅游景點數量的增加,該地的鄉村旅游發展停滯不前,土地的經濟效益增加緩慢;隨后,潘家灣土家族鄉創新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該地的基礎設施得以改善,生態環境也得到優化。2009—2018年,潘家灣土家族鄉土地的投入與產出的波動較為明顯,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2009年,由于開展鄉村旅游初期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此時土地的經濟效率為最低;2010年潘家灣土家族鄉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林業、漁業等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拓展投入較大,導致潘家灣土家族鄉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較低,該時期處于鄉村旅游的摸索初期;2011年以后,潘家灣土家族鄉的鄉村旅游消費者數量快速增長,在邊際效益的影響下,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快速增加,土地利用率也不斷提高,隨后該地的鄉村旅游得到了穩定的發展。
3.2 ?規模效率分析
規模效率表示土地利用規模的變化繼而對產出的增長情況產生了影響,可表示土地利用規模往最恰當規模發展的程度。本研究為避免規模因素造成的效率改變,通過綜合效率的分解,將其分成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由表3可知,2014年之后,排除技術因素后的規模效率快速提高。通過分析可知,自2014年,潘家灣土家族鄉對鄉村旅游進行了創新規劃,構建了工業、農業、生態綜合發展的格局。在此過程中,開展農業生態旅游、社會實踐旅游等項目,使得旅游消費者數量不斷增長。由此可知,潘家灣土家族鄉在創新規劃后,規模因素的優勢明顯,顯著地影響著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
3.3 ?規模效率特征分析
在鄉村旅游的土地利用中,若規模偏小,通過規模拓展能夠實現規模收益遞增。由表3可知,規模效率總體呈遞增趨勢。由此可知,潘家灣土家族鄉的土地利用還未到達有效規模,同時潘家灣土家族鄉的土地利用仍然有著較大的挖掘空間與發展潛力。潘家灣土家族鄉要能夠緊抓契機,合理增加投入,并且對鄉村旅游的土地利用規模進行優化和擴大,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進而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2017年,潘家灣土家族鄉的開發更加全面,后期發展要能夠聯合周圍鄉村,形成更好的規模效應,繼而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
3.4 ?技術效率分析
技術效率表示技術在穩定使用中所能發揮的生產效能的程度,而純技術效率則是指剔除規模因素的技術效率部分。由表3可知,2009—2018年,潘家灣土家族鄉鄉村旅游土地利用的純技術效率水平長期穩定有效。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潘家灣土家族鄉通過農作物新品種,結合新技術和機械設備,不斷優化農業基礎設施,構建具備了獨特的現代化農業。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如住宅等建筑借助于太陽能、節能技術以及生態綠化、水環境修復等技術,實現生態環境的優化,改善了居住和旅游環境。另外,該地借助技術和信息的引入對當地村民進行統一培訓,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