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迪慶州中心支行課題組



文獻綜述: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 年提出,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普惠金融強調“為每一個人在有需求時都能以合適的價格享受到及時、有尊嚴、方便、高質量的各類型金融服務”,這也是我國從國家層面對普惠金融內涵的全面表述。普惠金融發展的要義在于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因此其被視為一種可以實現包容性社會的重要機制,應以有效方式使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尤其是一些難以獲得商業性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王曙光,2014),包括低收入者、小微企業、老年人、殘障人士、農戶等,這部分群體具有收入低、個體多的特征,且非自愿的被金融機構所排斥,只有針對這部分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才能稱之為普惠金融(星焱,2016)。本文中研究的普惠金融是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各縣(市),特別是在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程度,重點看農村(貧困)人口是否獲得了所需的金融服務,是否由此緩解了貧困程度。
研究背景:近年來,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推動下,迪慶州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受到自然環境、地域風俗、脫貧情況等因素制約,依舊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通過調查全州三個貧困縣(市)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分析其發展效用,并就存在問題提出推動其持續發展的相關建議。
迪慶作為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屬于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國土面積23186平方公里,州內年平均氣溫4.7°C—16.5°C,年極端最高氣溫25.1°C,最低氣溫零下27.4°C。州內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1486米,全州平均海拔3380米。迪慶州下轄1市2縣,即香格里拉市、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所轄各縣(市)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融并存,均以山區農業、牧業為主,都屬國家級貧困縣(市)。截至2018年末,全州總人口41.4萬人,農業人口32.7萬人,占78.98%。因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等因素,廣大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相對薄弱,農業人口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較低,因此如何推動轄內普惠金融服務見實效已成為各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全州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一) 金融環境建設情況
1.全州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健全,金融服務民生的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隨著農村金融需求的發展,迪慶州逐步加快完善金融機構布局,同時不斷加強金融網點建設,截至2019年6月末,轄內共有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富滇銀行、香格里拉渝農商村鎮銀行9家金融機構(其中政策性銀行1家、商業銀行6家、地方法人機構4家),金融服務網點71個,銀行從業人員912人;共有融資性擔保公司2家,小額貸款公司9家,保險業機構10家,股權基金投資管理公司1家,紅塔證券營業部1家,從業人員687人,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為金融支持藏區經濟開發提供硬件保障。金融業從傳統的存款、貸款、結算業務,發展到現在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理財業務、匯市通等新業務品種,金融服務功能實現了多樣化、多元化、個性化,金融服務模式從根本上發生了重大轉變,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擴大,金融服務民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農村支付環境日漸完善,金融服務日趨便利。截至2019年6月末,金融服務網點已覆蓋全州29個鄉鎮,人民銀行大力倡導各金融機構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引導其安裝存取款機、POS 機、轉賬電話等自助設備;推行刷卡消費,積極建設刷卡無障礙示范街,目前轄內各機構發展POS機具4138臺、ATM機302臺,其他自助服務終端66臺,無障礙景區2個,無障礙示范街3條。全轄170個行政村共建成惠農支付服務點215個,升級建成普惠金融服務站52個。為農村地區群眾辦理取款、轉賬、繳費等業務提供了便利,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務的觸角。2018年全州共計辦理惠農支付業務6.18萬筆,金額8482.68萬元。
(二)普惠金融服務情況
1. 信貸資金供給情況。借助人民銀行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機制及金融機構綜合評價制度,不斷增強對“三農”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再貸款、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等各項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激勵金融機構抓好重點領域普惠金融服務。結合轄內實際,重點加強扶貧投入力度。2016年以來,上級給與扶貧再貸款限額4.4億元,目前累計向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1.53億元扶貧再貸款。截至6月末,扶貧再貸款余額5800萬元,使用率為13.18%。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4.54%,比運用自有資金發放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低1.77個百分點。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探索實踐創新出了“銀行+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支持種植業、加工業發展,“銀行+農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支持養殖業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戶脫貧。
2. 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快,金融支農力度不斷加大。面向“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及服務日益豐富。一是積極推動藏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因地制宜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在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的推動下,轄內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渠道,截至2019年6月末,全轄創新貸款余額21.37億元,支持農村及農民發展;創業促就業小額擔保貸款余額21540.22萬元、“貸免扶補”貸款余額16946.61萬元、涉農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余額670萬元,其中婦女貸款余額10498.45萬元,微利項目貸款3923.61萬元,覆蓋全州17個鄉鎮。二是進一步支持藏區高原特色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支持藏區旅游產業發展。截至2019年6月末,全州涉農貸款余額16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9億元,增長1.83%。
截至2019年6月末,全州涉農貸款余額情況見表1。
主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路、水利工程、棚戶區改造、農村人居環境)等重大項目建設。近三年,全州金融機構累計向生物產業投放貸款4.7億元,主要投向青稞、葡萄、中藥材、野生菌等優勢產業發展,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積極支持藏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全州金融機構累計向旅游產業投放貸款17.63億元,支持旅游業以及相關輻射產業,促進特色旅游資源優勢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三是認真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改進和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2019年6月末,全州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共1667545.65萬元。四是積極支持災后重建。2018 年“11.13”白格堰塞湖導致迪慶境內9個鄉鎮33個村(居)委會1089戶、32062人受災,其中香市628戶,14753人;德欽縣442戶,16494人;維西縣19戶,815人,直接經濟損失324657.98萬元。截至2019年4月,全州金融機構對受災鄉鎮累計發放1505筆貸款,金額36624.77萬元,貸款用于農戶農房重建、農房修繕、生產發展、通訊恢復重建等項目,金融較好地支持了災后恢復重建。有貸款余額的受災農戶合計678戶,金額5603萬元。已辦理展期、借新還舊、重組農戶104戶,金額613.45萬元。
3.金融助力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增加。一是“貧困產業、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貸款獲得率逐步提高。2018年發放精準扶貧貸款116832.29萬元,較年初增長29.94%;其中個人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9319.78萬元,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0767萬元,項目精準扶貧貸款余額425851.31萬元。二是扶貧再貸款的效用逐步發揮。以轄內信用社為例,2018年,香格里拉市農村信用合作社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金融精準扶貧貸款799萬元,其中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48.9萬元;德欽縣農村信用合作社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涉農貸款1300萬元,其中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42筆,金額394萬元;維西縣農村信用合作社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金融精準扶貧貸款1000萬元,其中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45筆,金額347.5萬元。三是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貸款改善貧困戶居住環境。落實國家易地扶貧搬遷貸款政策,加強政策執行效應監測分析。轄區政策性銀行共發放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項目貸款6.15億元,均為精準扶貧中長期項目貸款,目前貸款余額4.5億元。貸款支持迪慶州260個搬遷點的建設,安置8167戶,幫扶建檔立卡人口32498人,貸款的發放為迪慶州三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農村信用體系工作取得實效。迪慶中支不斷推進迪慶轄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從德欽縣試點到全面推開,轄內三縣市都已經穩步推進信用環境建設。截至目前,轄區德欽縣評定“信用戶”7007戶,評定“信用村”16個,評定“信用鄉(鎮)”4個;維西縣建成12個信用村,實現全縣七鄉三鎮全覆蓋;香格里拉市建成6個信用村、1個信用鄉鎮,評定信用戶15130戶。指導農村全轄農村信用社建立農戶經濟檔案8.13萬戶,獲貸農戶數為47030戶,貸款余額達36.98億元。在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方面,全轄配置5臺自助查詢設備,2016年至今,共提供個人查詢服務24436份,其中自助查詢20417份。累計開展征信知識宣傳64場次,發送資料15萬份,受眾20.5萬人(次),央行信用報告運用次數范圍效果得到擴展。
4.保險服務能力穩步提升。近年來,全州保險業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末,轄內農業保險、農業政策性保險的保費收入及理賠支出見表2。
同時轄區保險業機構還開發創新出11種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支持農戶種養殖業發展,抵抗風險。2018年末,政策性農險(養殖業)簽單保費2953.8萬元,政策性農險(種植業)535.57萬元,政策性(森林火災保險)簽單保費1131.57萬元,保費合計4620.94萬元,賠款合計2815.23萬元。
二、轄內普惠金融服務發揮效用及存在問題
(一)迪慶州各縣(市)農村金融排斥模型分析①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從農村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分別構建相應指標。金融服務的廣度表示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的滲透性,具體包括機構覆蓋度、機構網點數量占比以及服務人員數。金融服務的深度表示對金融服務的可得度和使用度。用人均貸款水平、人均儲蓄存款水平、地區貸款占比、地區存款占比和獲得貸款農戶占比來衡量,具體數據見表3。
2.評價測算分析。參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編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計算方法,具體是:假設金融排斥的維度為D,每個指標的權重為w,則每個指標的測度值為:
其中,0≤w≤1,w越大表明該指標對金融排斥越重要,Xn代表第n個指標的實際值,mn表示第n個指標的最小值,Mn是第n個指標的最大值。從公式可得,0≤D≤w時,X的值最大,此時金融排斥程度最低。若將w設為理想值,金融排斥指數(IFE)的測算公式為:
關于權重的計算方法,采用主流的變異系數法來測算:
i=1,2…,n
V是各指標的變異系數,S為各指標的標準差,是各指標的平均值。
i=1,2…,n
根據上述各式,利用相關數據計算出迪慶州各縣(市)的農村金融排斥指數,見表4
由上述公式可知,IFE的值越大,排斥程度越高。由表可見,迪慶州金融排斥程度比較高,相較而言,香格里拉市比地理環境相對閉塞的德欽縣排斥程度低,而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維西縣,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金融業發展緩慢,農村金融排斥情況較重,連續三年的排斥指標都高于全州平均指數。同時受2018年香格里拉市及德欽縣相繼脫貧摘帽大環境的影響下,兩縣(市)的排斥指標逐年下降。
(二)有效金融資源供給不足
一是農戶貸款獲取率相對偏低,且大額信貸需求不易得到滿足。迪慶地處貧困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發展不平衡,絕大多數農戶都依賴傳統農耕模式,農戶對貸款的需求各有不同。從調查問卷分析,縣域農村經營戶資金需求量近三年來呈上升趨勢,而貸款獲取率卻呈下降趨勢。目前,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對農戶的單筆授信金額較小,一個農戶可貸額度與對外擔保額度之和通常不超過該農戶現有可變資產與近兩年平均收入之和的70%,受此限制,農戶可獲貸款金額多為5000元至5萬元不等,而多數農戶的貸款需求都在5萬元以上,由于抵押物不足以及農村權證抵押價值相對較低,農戶貸款滿足率僅在70%左右,大額信貸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滿足。二是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不足。迪慶州轄內農村地區自助支付結算工具品種少、數量少、功能少。德欽、維西兩縣金融機構營業網點規模小、窗口柜臺數量少、輔助功能強的自助終端設備少,對有關銀行卡、票據、移動POS等支付工具的宣傳少。且迪慶藏區2018年初才開通4G,鄉鎮網絡運行情況不佳,群眾對部分機具的體驗滿意度不高,使用率較低。三是農業保險普及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州24928.35萬元的農業保費收入相對于同期全州94508萬元的農業總產值以及41.4萬人的農業總人口而言,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偏低。
(三)各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的功能亟待強化
一是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相對單一,多元化競爭格局尚未形成。迪慶州轄內涉農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三家。其業務以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為主,縣域經濟總量及規模小,金融業務總量小,金融服務產品少,中間業務收入低(僅占營業收入的3%)。二是金融服務供需不平衡。在三家涉農金融機構中,農村信用社由于受到自身資產規模、合意貸款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投放普惠金融的新增量受限;農業銀行信貸審批較為嚴格,制約普惠金融的投放;郵儲銀行業務的開展處于初級階段,資金使用效率不高。據調查問卷顯示:迪慶轄內涉農企業相當部分為私營傳統種植、養殖及農產品初加工等行業,大多數企業是由傳統農業轉型、改造成立的,因此規模相對較小,融資渠道主要依賴金融機構貸款以及自有資金組成,經營狀況良莠不齊。貸款需求量大,貸款時間長、用途廣、抗風險能力弱。涉農企業的主要金融需求是通過向金融機構融資擴大生產規模,特別是一些剛起步、規模較小的涉農企業,由于其缺少擔保、抵(質)押物,貸款難以得到落實,貸款滿足率僅為31.68%。三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本實力較弱。截至2019年6月末,迪慶州僅設立村鎮銀行1家,注冊資本6200萬元,抵御風險能力不足。四是縣域金融產品及服務同質化嚴重。隨著互聯網行業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勞動力成本在逐年上升,在傳統金融尤其是傳統信貸服務領域,信息、信用、渠道、成本等困境也在逐漸顯現。近年來,隨著各機構持續加大對三農、小微的金融支持力度,加之互聯網金融跨區域、易操作屬性的充分發揮,部分普惠金融業務面臨日趨激烈的同業競爭,金融產品及服務同質化現象突出,造成的結果是客戶非常難去選擇,而這帶來的結果是其獲客成本增加。
(四)金融生態環境不夠完善
一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迪慶轄內各縣(市)的金融基礎設施覆蓋率低。截至2019年6月末,迪慶州轄內人均銀行網點數為1.59個/ 萬人,全州還有24個行政村沒有布設任何的自助機具,占全州總數的12.5%。二是金融知識宣傳滯后,農村金融教育培訓機制缺失。近年來,迪慶中支雖然在金融知識宣傳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宣傳方式單一、受眾群體單一等問題,又因不具備深入每個鄉村進行細致講解的條件,宣傳效果不理想。而縣域金融需求的主體多為農戶,由于缺乏足夠的金融知識教育,對金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十分有限,大部分僅知曉存貸款等基本的傳統金融業務,對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基本沒有了解,且部分農民對業務的認知有偏差,認為一些惠農業務是金融機構或代理商戶以盈利為目的的“新業務”,導致銀行卡和ATM等金融設施的使用率低。三是農村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影響普惠金融發展。開展普惠金融服務,要求業務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和業務水平,而迪慶州各縣(市)鄉鎮金融網點特別是惠農支付點的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普遍較低,難以進行較全面的金融業務服務。四是當地居民固有的消費習慣和文化水平制約了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迪慶州作為以藏族為主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群眾的語言基本是民族語言,因此在新型業務的推廣過程中,對于業務宣傳及辦理,往往出現溝通障礙等困難。且就調查情況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青少年幾乎都在外讀書或打工,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是51.6歲,平均文化水平是小學3年級,在對當地老百姓的抽樣調查中,91%的群眾表示由于“比較方便”和“擔心持卡不安全”的原因傾向于選擇現金結算方式進行日常交易。同時,農民們普遍覺得只有看得見數字的存折才能令其有安全感,所以大多數人還是習慣于到當地營業柜臺辦理現金業務,較難接受新型支付業務和支付工具。
(五)轄內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有待優化
一是各縣(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度不一。三縣(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參與度高,有的地方金融機構參與度高,有的地方依靠人行單打獨斗,工作格局不一,導致推動方式不一、評定標準不一、政策效應不一。二是就調查來看,部分鄉鎮依舊存在群眾信用意識淡漠的情況,逃廢銀行債務情況時有發生,金融債權維護難。當前農戶小額信貸、“貸免扶補”貸款等成為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新增長點,不良率攀升,致使金融機構出于收益和風險等因素的考慮,削弱開展扶貧信貸業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六)轄內普惠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效應不明顯
一是多數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能力不強。圍繞特色產業、產品創新支持不足,很少形成迪慶特有的普惠金融產品。二是風險分擔機制尚未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銀擔合作機制,政府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未實現三個縣域全覆蓋。
三、普惠金融服務政策建議
(一)強化溝通交流,充分發揮政府在普惠金融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應充分發揮全州普惠金融領導小組的作用,要求并督促基層政府機構對普惠金融工作的投入,不斷加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并引導農村居民提高對金融服務的使用度。二是調整并制定適合當地的政策扶持模式和力度。目前政府產業扶持和銀行信貸投向的契合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政府產業扶持項目逐漸增加,受此影響產業發展多產生依靠財政的意識,多數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沒有向銀行獲取信貸資金的意識,畏貸意識還很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對地方產業發展布局了解有限,導致政府產業扶持和信用貸款投向契合度不夠高。三是建立健全貧困地區普惠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從稅收、財政補貼、業務經辦許可等方面激勵金融資源流向欠發達區域。對普惠金融業務,可適當減免所得稅和營業稅,對金融機構發放的小額貸款實行低息政策,擴大貼息范圍,減少道德風險。目前,德欽縣農行及農村信用社與德欽縣政府、德欽縣政府金融辦公室、德欽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及德欽縣財政局達成的《扶貧小額信貸合作協議》,由政府金融辦、扶貧開發辦及財政局三方在德欽縣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的方式值得借鑒。截至6月末,德欽農行和德欽信用社兩家金融機構共計發放84筆金融扶貧貸款,金額399萬,帶動就業人數120人,2018年政府財政全額貼息資金61.16萬元已全部兌現到位。四是實行差異化監管,適度調整注冊資本、存款準備金率等,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欠發達縣域的資金投入。適當提高對普惠金融貸款的不良容忍度,提升金融機構從事普惠金融服務的積極性。
(二)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提升金融服務效能
一是鼓勵商業銀行在農村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引導商業銀行增加縣域和農村金融網點。二是加快制度創新及農村金融市場開放步伐,適時引入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農村金融主體,拓寬農村金融市場,加大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三是健全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在內的功能完備的普惠金融市場體系。四是發揮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進一步深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改革,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五是規范集資、入股行為,鼓勵設立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積極引導民間投資,為經濟發展培育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三)改善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助力精準扶貧
一是加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技術的推廣應用。地方政府應協調相關部門加大網絡建設、各金融機構負責基礎的資金投入,為其開通和辦理業務提供保障。在非營業網點適當增加驗鈔機、ATM機、存取款一體機等自助支付結算設施的功能和數量。農村信用社要利用網點多的優勢,增加鄉下網點人員,加大網絡的研發和建設力度,保障自身系統的通暢運行,改變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缺乏和落后的問題。二是各金融機構要積極開發適合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積極簡化信貸手續,提高效率,充分滿足農民群眾的金融需求。如塔城信用社于2015年至今,共向40名農村黨員發放“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合計400萬元,貸款流向主要集中在中藥材、玫瑰花、養殖業等特色種植業方面。三是創新業務開展模式。近年來,迪慶州廣大農村地區農民主要依靠農耕、農牧、養殖、種植為生,許多政策或補貼需要支付系統來實現,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服務時應結合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切實有效地發揮金融服務點的作用。如塔城信用社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向積極投身鄉村旅游建設的致富帶頭人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19年5月31日,對塔城鎮從事鄉村旅游農戶發放貸款670萬元。四是金融機構應加強對農村地區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其全面掌握信貸、支付結算、征信、反假等相關業務知識,避免因業務員自身原因制約普惠金融發展。針對迪慶州少數民族占多數的實際,還應該在各服務點安排懂民族語言的業務人員,保證服務質量。五是不斷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建立藏區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按比例出資,建立藏區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每年再按新增涉農貸款的一定額度予以追加,對藏區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損失額給予適度風險補償。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用于彌補扶貧貸款損失。加大擔保體系建設力度,由政府籌集資金籌建新的擔保公司,同時對擔保機構給予更多優惠政策,降低銀擔合作準入門檻和條件,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合理確定代償比例與貸款擔保放大倍數。六是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在保險創新方面對迪慶給予傾斜,推出一批符合藏區特色的保險產品。組建藏區農牧業政策性保險公司,將災害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造成的信貸資金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為農村金融的信貸投入提供風險補償。同時,對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業務應給予政策優惠,以刺激他們開辦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四)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教育
一是多渠道進行宣傳,在進行普惠金融服務宣傳時,除了在營業網點進行外,還應充分利用本地報刊、政府網站、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媒體廣告等媒介進行,同時抓住對商戶的培訓機會及鄉鎮趕集日、民族節日等定期不定期開展。二是多方式進行宣傳。針對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在村鎮設立知識水平較高且熟悉民族語言的重點聯系人,通過其帶動周圍群眾并擴大宣傳面;在保留傳統宣傳方式的基礎上,采用農村各階層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配合政府知識宣傳、服務公示、文藝匯演,多用民族語言進行宣傳。三是多內容進行宣傳。應加大銀行卡及相關金融知識宣傳力度,讓農民了解并掌握銀行卡業務的優勢、功能、操作要求及風險防范常識,消除村民用卡顧慮,積極改變其消費意識,培養用卡習慣。
(五)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繼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不斷借鑒前期信用村(組)建設經驗,在全轄各鄉鎮持續開展信用村建設。充分調動農村金融機構、基層政府組織等各方資源,形成宣傳合力,采用符合農村地區特點和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組織宣傳隊、文藝隊,結合家電、文化、法律、科技、衛生下鄉等活動,在鄉鎮集市、在民間大小節日進行宣傳,使誠實信用意識深入人心,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完善獎懲機制,為信譽好、還貸積極的客戶開辟綠色通道,在貸款額度、期限、利率上給予傾斜和優惠;加大打擊逃廢金融債務的力度,對“逃、賴、欠”的貸款人要公開曝光,有效遏制信用欺詐和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努力實現人民銀行征信系統與工商、稅務、海關、司法部門信息共享,提高全民誠信意識,為普惠金融發展創造良好信用環境。
注釋:
①模型參考《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排斥問題研究》.陳思。
參考文獻:
[1]陳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排斥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5).
[2]星炎.《普惠金融的效用與實現:綜述及啟示》[J].環球金融2015(11).
[3]粟芳,方蕾《“有為政府”與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基于上海財經大學2015“千村調查”》[J].財經研究.2016(12).
[4]裴正綱.《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8.(13).
課題組長:朱 燕
成員:閔瑤(執筆) 戴樹東 楊世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