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容德
“三農”問題是我國發展戰略的基礎命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總體表現為農村落后、農民貧窮、農業薄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河南省長葛市坡胡鎮水磨河村,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奮斗,從解決有飯吃、有錢花,到發展經濟實現富裕,再到今天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邁進,探索出了普通農村擺脫貧困走向振興的有效路徑。
一、水磨河村基層基礎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大集體時代,走農業工業并舉的發展路子
1970年,甫任水磨河村黨支部書記的燕振昌把抓糧食生產、解決群眾吃飯問題,作為他的不二選項。抓農業生產解決了吃飯問題,辦企業解決了有錢花問題。1973年,村里辦起了農機配件廠、面粉廠等集體企業。到1981年,集體企業發展到十幾家,每年給村里上繳利潤30多萬元,為新村改造和農田基本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有了集體經濟的支撐,1978年開始,采取集體補助、各戶備料、集體統一免費施工的辦法,完成了新村改造,村里街道整齊劃一。從此,水磨河村結束了吃飯難、走路難、住房難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新時期,以發展經濟為龍頭帶動各項事業發展
“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凈困難。”這是在水磨河村流傳很久的口頭禪。燕振昌向黨員干部講明一個道理:“你沒錢給群眾辦事,群眾咋跟你走?咋擁護你?”于是,水磨河村以集體土地入股的形式,辦起了全省第一批股份制企業,村集體的“小金庫”又鼓起來了。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之后,燕振昌號召黨員干部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帶頭興辦民營企業。當時的水磨河人對發展民營經濟還心有余悸,擔心再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批判。燕振昌卻這樣說:“黨員干部不帶頭致富,誰還敢?黨員干部辦企業安排勞動力,群眾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有啥不好?”在他的啟發教育和帶動之下,民營經濟在水磨河村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群眾在家門口掙錢,老人和孩子有人照顧,有效破解了“空心村”難題,打開了群眾的幸福生活之門。
(三)進入新時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工作總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農業主要矛盾發生了很大變化,廣大農民群眾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水磨河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時代楷模”燕振昌精神感召下,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水磨河村群眾形象地說:“住在水磨河,就像在長葛(市)”。
抓節能減排。水磨河村原有企業50余家,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水磨河村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開展環保攻堅,關停取締了部分污染嚴重的企業;投資1500多萬元,對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和提升改造,在節能減排中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2018年,產值達5億元。村里務工人員3000多人,其中老年人300多人,村民在本村打工戶年收入八九萬元。
繁榮商業。水磨河村東西大街門店有200多家,平日有集,周末有貿易大會,輻射周邊幾十里。群眾的生產生活消費和服務一應俱全,不出水磨河村也能享受到城市人的便利。賣刀削面的山西老板說:“在水磨河村做生意,除了稅費、房租和電費,沒有其他雜項開支,所以東西便宜。方圓幾十里,數水磨河村的東西便宜,人家肯定往這兒來。”
土地集約經營。2016年,引進豫糧集團入駐水磨河村,實現土地的有效流轉,群眾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也為水磨河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以豫糧集團的入駐為契機,成立農業種植合作社和勞動服務公司,承擔豫糧集團外包業務,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10萬余元。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水磨河村依托幸福湖的天然優勢,大做“水”文章。加大力度進行生態園建設,大片水生植物郁郁蔥蔥,鳥兒在水面上翱翔,大片區域都是綠色的田野和藍色的河流、湖泊,打造了“水在村中、村在水中”的水鄉特色。2016年,水磨河村被確定為河南省新農村建設引導點項目。
建設鄉風文明。以“長葛市共產黨員學習教育基地”(俗稱“燕振昌紀念館”)為依托,加強對黨員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村里明文規定:婚喪嫁娶、修房蓋屋不得大操大辦。但是,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投資卻是大手筆。如,投資15萬元對入口文化廣場進行改造升級,修建了文化長廊,開展道德、法治宣傳教育和科普工作。投資80萬元新建老年活動廣場,搭建百姓小舞臺,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幾十年來,水磨河村民風向善,充滿正能量,無發生一起刑事案件,也無欺負外地人現象。
以黨組織為依托優化村級治理結構。撤銷村民小組長這一層級,依托村黨委所屬的黨支部和黨小組,把黨委的決策部署迅速傳達、落實到村民,并通過黨的組織反饋村民意見。水磨河村黨委下設五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由黨委委員擔任。村民小組設黨小組,黨小組組長協助黨委義務負責村民小組的工作。普通黨員做到聯系戶、定任務、保和諧、帶致富。每5戶選一名村民代表,要求必須是黨員,每位代表設崗定責,包片管理。長期以來,水磨河村形成了“小事不出村民組,大事不出行政村”的不成文規矩。幾十年來,全村無上訪告狀事件發生。
二、水磨河村基層基礎工作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50年來,水磨河村始終堅持黨領導一切,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抓基層打基礎的成功范例。
(一)把講政治放在首位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為黨的基層基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水磨河村黨組織始終堅持黨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大集體時代,水磨河村黨支部遵照毛主席關于“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指示,一手抓農業生產,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量;一手抓全面發展,大辦集體企業增加集體收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水磨河村黨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的發展帶動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入新時代,水磨河村黨委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水磨河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入快車道。
(二)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幾十年來,水磨河村黨組織堅持不懈地抓組織建設。第一,從政治上抓班子強隊伍,對班子人選在對黨忠誠、個人品質等硬條件上從不馬虎,對那些沒威信、和稀泥、占小便宜、沒有經濟實體的,一個也不允許進班子。第二,從思想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認真開展“兩學一做”“一編三定”“主題黨日”“入黨為什么、為黨做什么”大討論。第三,從黨性上要求黨員,注重強化黨員的宗旨意識,樹立黨員形象,發揮黨員作用。第四,從能力上提升素質,要求黨員干部在學習提高、科學發展、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民主治村等方面下功夫。新時代的水磨河村,有一支風清氣正、廉政勤政的黨員干部隊伍。
(三)堅持實事求是作風
長期以來,水磨河村黨組織想問題辦事情,總是先弄清自身的優勢以及可利用的條件和資源,把著力點放在自身現有條件上,充分挖掘潛力。從辦得到的事情做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不好高騖遠,不搞脫離實際的躍進和攀比。抓黨建,不圖形式、不做面子、不擺樣子,真心實意抓,實實在在干,黨員受教育,村民得實惠,經濟得發展,社會得穩定。水磨河村黨委提出了“四個不干”(村民不同意的不干、收費攤派的不干、搞形式做面子的不干、村民得不到實惠的不干)的自律要求。多年來,水磨河村黨員干部養成了做老實人、干老實事、不造假、不浮夸、不走過場、不做面子活的工作習慣。
(四)按辯證法辦事
水磨河村基層基礎工作取得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按辯證法辦事,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認識問題、解決矛盾、促進工作。一是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相結合,既有“長打算”,又作“短安排”,繪制一張藍圖,分步實施推進。二是正確處理重點與全面的關系,既突出工作中心,又全面推進其他各項工作,把經濟的發展、黨員干部素質的提高、民生的改善、民風民俗的優化相互結合,協調發展,整體推進。三是堅持和倡導開放、包容、雙贏的理念。水磨河村黨委提出,外地客商在入黨、子女上學、水電費繳納等方面享受“村民待遇”,吸引外地客商在水磨河村落戶,繁榮了水磨河村經濟。四是對不同的矛盾和問題“對癥下藥”,正確處理“班長”與班子成員的關系、干部與群眾的關系、集體與群眾個人的關系以及個別群眾不同性質的問題。
三、水磨河村抓基層基礎工作的幾點啟示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水磨河村長期以來狠抓基層基礎工作的實踐,為新時代筑牢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堅持黨的政治屬性,提升政治站位
政治功能是黨的首要功能。水磨河村無論是黨的自身建設,還是干部隊伍建設;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解決民生問題,都能夠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從黨的執政本質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來考慮問題。一些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政治立場上出現了錯位,在政治方向上產生了糊涂認識,在政治觀點上出現了錯誤言論,在政治標準上不求進取,在政治情操上私欲膨脹,導致群眾對黨組織失去信心,對黨員失去信任。因此,黨的基層組織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善于從政治上考量和解決問題,注重提高黨員干部政治能力。黨員干部,不論在什么地方、在哪個崗位上工作,都要增強黨性立場和政治意識,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配強支部書記,建強班子隊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這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水磨河村幾十年抓基層基礎工作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有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得益于有一個稱職的“班長”和一支團結實干、甘于奉獻的黨員干部隊伍。對照黨中央對基層組織的新要求,農村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不好,黨支部書記黨建能力偏低,黨員干部隊伍不團結,班子成員的配備出現困難等等,還是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要拓寬農村支部書記選拔渠道,打造一支合格的支部書記隊伍,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對于不能勝任的予以組織調整。按照標準積極吸收青年先進分子入黨。加大后備干部的培養力度,把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促進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使黨的組織生活和黨員教育管理嚴起來、實起來,確保黨組織的先進性、純潔性,為建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提供內生動力。
(三)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發力
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哪里存在尚未解決的矛盾,哪里就存在問題。水磨河村幾十年一路走來,始終以問題為導向,從解決吃飯難到解決有錢花,從解決住房問題到打造生態宜居之鄉,從發展經濟到完善各項服務功能,從解決思想觀念問題到化解鄰里糾紛,正是由于一個個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才有了今天水磨河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表現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化,每個鄉村在不同時期的具體矛盾和具體問題也各不相同。要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敢于正視問題,強化責任擔當。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重大決策部署,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弄清問題的性質,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
(四)堅持“三治融合”,推動由“管理”到“治理”的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幾十年來,水磨河村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對“三治融合”進行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變“為民做主”為“讓民做主”,凡涉及廣大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交由群眾討論,黨組織進行正確集中,做出決策。堅持依法、依規辦事,不允許黨員干部有違背中央精神和法律政策的言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破除陳規陋習,塑造了新時代水磨河村群眾的精神信仰。通過“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開辟了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創新的新境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制度基礎。推進“三治融合”,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政治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暢通群眾參與治理的渠道,構筑群眾參與治理的平臺,確保人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激活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此文為“2019年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加強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核心的基層基礎工作研究》(批準號:2019JC3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許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