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發展趨勢,研究分析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運營情況,提出對策,盡快推進高校共青團工作實現網上網下一體化戰略轉型。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
新媒體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重要的機遇,特別是官方微信公眾號,對青年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帶來很多的影響。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導、信息發布、功能服務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參考市場機理,運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工作模式創新,是共青團的必然選擇。
一、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現狀及原因問題
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創設較為廣泛,校、院、系,各學生組織、學生社團均創設了微信公眾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賬號種類繁多,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
微信公眾號設立的門檻較低,創設單位五花八門,就高校共青團系統的有院系共青團、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等,有的組織根據內容不同,分門別類創設公眾號,造成運營起來與學校其他微信公眾號內容相似,失去共青團特色,經常存在把網站發布的新聞直接復制到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情況,可閱讀性較弱。
(二)內容質量不高,尺度把握不好
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存在轉載多、原創少的現象,內容多、質量不高的現象。公眾號為了實現每日一更或多更,普遍存在大量轉載其他平臺信息的情況,原創內容不多且質量不高,造成平臺缺乏核心競爭力,閱讀量較少的現象。有的平臺為了吸引青年學生,發布內容尺度把握不好,只轉發大政方針的通稿,缺乏青年角度的解讀,有的內容嘩眾取寵、言之空洞,甚至出現錯誤。
(三)互動性偏弱,運營水平不高
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互動設置不多,多數停留在單向信息傳播上,學生的留言和評論不能即時發布出來,互動周期較長,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和互動,對學生吸引力較弱。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團隊多由專兼職團干部負責,具備專業素質的人員較少,造成與商業公眾號相比,水平不高。高校共青團多數把微信公眾號做為對外展示的窗口和信息宣傳的平臺,較少地當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陣地,沒有較好地發揮共青團的主責主業功能。
二、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號運營的模式研究
提高平臺競爭力,可以從幾個幾方面來下工夫:
(一)加強內容建設
加強內容供給,立足于為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內容基礎,通過各種機制和方式,積累、開發、建設適合于各種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傳播,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內容產品(包括文字、圖片、漫畫、動漫、微視頻、音樂、精品活動案例等),形成較為完善的內容生產機制和優質的內容資源庫。
(1)校園文化活動系列:依托學生組織,把課程教育和實踐轉化為易于傳播的小知識、小故事、團學活動宣傳等方式向全校師生推送。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依托青馬工程培訓和“百人精英計劃”的實施,組織力量研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以問題、故事、人物為中心展開的生動、短小、易傳播的系列內容產品。
(3)青春中國夢系列:依托我的青春報告會、分享會、中國夢系列教育、優秀思想類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積累、研發相關內容產品,激勵學生立志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4)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依托人文社科類學院,以傳統經典作品、歷史人物故事為基礎,研發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脈絡和精神內核的內容產品,深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民族團結教育。
內容產品的建設遵循“廣泛積累、多出精品、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強活動品牌的頂層設計和內容建設,結合自身實際,重點開發具有自身特色貼近校園學習、生活、文化實際的內容產品。如在招生宣傳工作中,制作以學校、學院辦學理念、特色、校園文化、校園生活等相關的內容產品。
(二)開展新媒體品牌活動建設
根據學生工作的需要和學生學習、生活的時間節點和規律,打造時尚且有價值、受歡迎、影響大的品牌活動和服務,形成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和融合。
(1)傳統品牌活動線上推廣: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教育、“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創業大賽、“互聯網+”創業競賽、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等重點品牌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陣地和渠道進行組織動員、實施管理、宣傳報道,擴大傳統品牌活動的覆蓋面、影響力。
(2)打造校園線上品牌活動:結合重大紀念活動和重大事件契機,根據校園生活的規律特點策劃、打造線上的品牌活動,重點包括中國夢系列教育、學雷鋒志愿服務周、校園微電影大賽、五四紀念、畢業季、迎新生等以及各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宣傳和服務等。
打造重點品牌活動,開展形象標識、內涵說明等為主的品牌文化建設,利用新媒體宣傳傳播自身品牌活動,創造性的開展線上活動,同時充分挖掘各專業開展線上活動的首創精神和潛力。
(三)加強新媒體隊伍能力建設
(1)建立一支主要由理論研究人員、學生工作人員和學生骨干組成的熟悉網絡、善用網絡、勝任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專兼職隊伍。各基層組織應建立四支隊伍,新媒體工作師生骨干隊伍、網絡評論員、網絡宣傳員、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由黨政領導干部擔任網絡評論員、相關老師和骨干學生擔任網絡宣傳員、學生干部和學生代表擔當網絡文明志愿者,對于學校黨政中心工作、重大活動、主題教育、輿論起到引導、轉發、評論的作用。
(2)探索激勵師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師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好學校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區域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為促進高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呈現新局面貢獻力量。
定期舉辦校內新媒體工作培訓班。由校團委新媒體工作部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安排系列培訓工作。包括:學生工作網絡建設、網絡評論的引導與寫作技巧、新形勢下的輿情分析與研判、網絡環境之困及凈化網絡之道、網絡時代突發事件的應對方略、微博微信等平臺建設、網絡新媒體技能實訓等相關專項內容。
(3)探索師生參與的引導和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學生工作校園網絡優質文章優質優酬辦法,對社會反響強烈的網絡優秀作品實施獎勵政策,評選優秀網絡文化產品、優秀個人,優秀通訊員等。激勵全校教職工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使真正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化作品能夠脫穎而出,促進網絡文化生態環境建設。
(4)建立協同創新基地,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加強與大象輿情研究院等社會網站和科研機構協作,尋求建立高校、社會共同參與的運行模式,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拓展高校主流價值觀的傳播途徑,提升高校網絡文化成果的影響力,培養出一支了解網絡發展前沿、熟悉校園網絡環境的工作隊伍。
參考文獻
[1] 周春雷,曹玲靜.“985”高校微信公眾號發展現狀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05):61-67.
[2] 呂婷婷,曹夢石.高校微信公眾號何以凝聚青年“鐵粉”——“團中央學校部”微信熱文的傳播啟示[J].人民論壇,2018(06):122-123.
[3] 龔婧.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與發展[J].青年記者,2017(32):92-93.
[4] 許星,薛健飛.高校微信公眾號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8(05):104.
[5] 夏博藝.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文化育人功能[J].當代青年研究,2018(07):123-128.
[6] 王晨曦,李劭強.“類人際傳播”視閾下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創新——以“南廣人事”公眾號為例[J].傳媒,2018(06):82-84.
基金項目:文章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微信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模式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SJD710109。
作者簡介:王先鳳(1982- ),女,江蘇睢寧人,徐州工程學院,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