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月 黃琴 簡洋洋
摘要:近年來,江西堅持走生態優先的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1]。河網密布的江西,在河流治理方面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本文從長江九江段河長制工作的實踐出發,簡要介紹了九江河長制的發展現狀,對其治理成效、突出點以及目前河長制發展存在的困境進行了總結,并從治理方案、配套機制設置的角度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長江;九江;河長制;河流管理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0-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10.14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xi has adhered to the ecological priority development path and strives to create a “Jiangxi Model” of beautiful China [1]. Jiangxi, which has a dense river network,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river manage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long river system in the Jiujiang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Jiujiang River long system, summarizes its governance effects, highlights and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ver system, and from the governance plan, support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chanism setting suggests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Jiujiang River; River system; River management
1 長江九江段河長制概況
2014年,江西省被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九江市星子縣作為綜合整治試點縣的代表,率先實施“河長制”,探索河湖保護管理工作機制。2015年11月,江西省委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西省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在全省境內河流全面實施河長制。2016年初,根據省委文件要求,九江市結合試點經驗,制定了《九江市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確定了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明確了河長及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方案實施三年以來,九江市“河長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斷創新河湖保護管理體制,建立了水陸共治、部門聯治、全民群治的河湖保護管理長效機制。
2019年1月1日,江西正式施行《江西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條例》,標志著江西全面推行“河長制”正式步入法制化道路。
2 長江九江段的治理舉措及成效
2.1 建立健全制度體系
2.1.1 全面實施“河長制”
2015年,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指示,九江在全市實施“河長制”。建立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組織體系,設立各級河長2327名,由一名省級領導擔任長江江西段的省級河長,市委書記任市級總河長,下設副總河長、縣級河長、鄉級河長至村級河長,配備巡查員、保潔員,形成了常態化的人員、機構和經費保障。
2.1.2 多部門協同治理
確立了24個河流治理市直責任單位,協助河長協調處理水域管理、保護和治理工作,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推動創新河流保護管理體制,建立水陸共治、部門聯治、全民群治等河流保護管理長效機制。2018年以來,九江市建立了以水上公安、水利、環保等牽頭段涉水綜合執法隊伍10支,組織綜合執法行動960余次,強力打擊破壞河流生態環境的涉惡案件,保障了九江水域的平安穩定。
2.2 強化監督監管機制
2.2.1 落實巡河督導
定期召開總河長會、河長制推進會等會議,部署河長制各項工作。建立督查督辦制度,針對水域周邊畜牧養殖、非法采砂等問題,下發專門督辦函[2]。《江西省“河長制”實施方案》明確各級河長要積極開展巡河工作,對省、市、縣、鄉、村各級河長帶隊巡河次數下線提出具體要求。2018年,九江市巡河工作次數累計市級河長42人次,縣級河長262人次,鄉級河長733人次。
2.2.2 強化考核約談
以水質監測、岸線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為主要考核指標,建立健全部門責任制及“河長制”績效考評體系。將河長工作履職情況納入年度工作考核重要內容,對成績顯著的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對未能按照規定履行職責的河長酌情進行約談或處分。
2.2.3 建立河流信息公開平臺
建設市河流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加強河流水域環境動態監管。2017年底,九江市相繼推出河長制公眾號、河長制網站等公開、高效的即時通信平臺,將日常監管、問題督辦、責任落實納入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接受社會監督。
2.3 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2.3.1 多途徑宣傳“河長制”
廣泛開展河湖保護管理教育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和“我是河小青·生態九江行”志愿服務活動,增強群眾的河湖保護意識[3]。利用政府網站、報紙、電視等多種媒體宣傳“河長制”,積極營造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共同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河湖保護管理的良好氛圍。
2.3.2 普及河湖保護管理知識
大力普及“三不”(不傾倒垃圾、不排放污水、不堆放物料)、“四無”(無水質污染、無雜物漂浮、無河道淤積、無岸坡倒塌)、“五不準”(不準亂捕、不準亂采、不準亂挖、不準亂圍、不準亂建)。在河湖顯要位置樹牌立碑,設置警示標志,設立“河長”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圍、姓名職務、職責和聯系方式,接受群眾監督和舉報。
3 長江九江段的生態治理困境
3.1 思想上不夠重視
九江在河長制實施過程中,突出反映的問題是地方性的河長在思想上對于河流的管理不夠重視,缺乏責任意識。尤其是鄉村兩級河長,工作被動應付,日常巡查松懈,導致政策不下基層,或者政策到了基層便如同虛設。
3.2 粗放式采砂管理
有一些單位仍采用粗放的發展模式,常表現為采砂管理粗放,無序開采、非法采砂屢禁不止。雖然各地在響應上級政策上表現得十分積極,但在執行層面則明顯不足,并且企業和公眾不能夠完全自覺響應政策。
3.3 法規、政策不夠完善
一方面,由于生態文明支撐體系的不健全,導致了在環境治理的政策和法規上存在盲區;另一方面,多頭執法和執法缺位的問題仍然存在,這也正是法律不夠明確、細致所導致的后果。
3.4 協作機制有待加強
從省到縣, 有的河長制責任單位協調配合不夠, 流域上下游之間的協作不同步, 難以形成更強的治水合力[4]。
4 長江九江段的治理路徑總結與思考
4.1 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的流域治理方案
河流流域生態修復與治理過程涉及的內容多,層次復雜,應當因地制宜,落實“一河一策”。有效的治理方案范圍應包括影響河流生態的各種因素,對其進行全面研究分析并整合其間因果聯系,繼而根據各問題提出專項應對方案,多措并舉。同時,要依據整體性謀劃思維將當前生態危機和長期戰略目標相結合,河流治理與沿岸治理并行實施,局部治理與整體治理共同進行,對流域范圍內的水體、岸體整治過程有機結合。
4.2 建立健全河長制工作機制和配套制度
(1)完善立法管理制度。針對河長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法規體系,例如:出臺地方工作問責辦法、地方性法規等。
(2)建立河長治理考核和問責機制。全面實施嚴格的問責機制,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究”,推動河長制生態流域治理問題的有效解決。提高河長考核評分的比重,突出強調河長制管理工作對地方生態流域治理的重要性。除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考核,同時要調動民眾、社會團體及民間組織等第三方參與考核河長制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河長制工作更加完善[5]。
(3)根據地方區域設立從市、縣(區)、鎮(鄉)行政河長制,由地方行政主要人員擔任負責,同時根據長江九江段河流流域設立鎮、街道辦、村委會、村民各級河長,成立河長辦和河長制小組,全面實施落實河長制工作。明確各河長職責,并將各級河長名單統一公示。
參考文獻
[1]徐立京.贛鄱綠意濃 創新育春蕾[N].經濟日報,2016-04-19(004).
[2]熊謙體.人大評議 政府速議 群眾熱議——九江市柴桑區人大評議力推河長制工作紀實[J].時代主人,2018(12):31.
[3]九江市水利局辦公室.九江市水利局2018年度工作總結[Z].2019-01-14.
[4]姚毅臣,黃瑚,謝頌華.江西省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實踐與成效[J].中國水利,2018(22):32-35+31.
[5]梁光源.讓河長制真正成為治水良方[J].環境,2017(09):22-24.
收稿日期:2019-05-23
作者簡介:張心月(1999-),女,漢族,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公共事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