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紹銘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編譯研究

2019-11-28 02:36:31張曼
外國語文研究 2019年4期

張曼

內容摘要:劉紹銘在北美編譯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始于1971年,止于2000年。他的編譯行為不僅介紹新知,而且糾正西方讀者認知上的偏見,還反哺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界。

關鍵詞:劉紹銘;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編譯;反哺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界

Abstract: Joseph S. M. Lau,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sinologist, started his compilation of Chinese Taiwan literature in 1971, and ended in 2000. During the 30 years, he disseminated knowledge about Chinese Taiwan literature, eliminated readers cognitive prejud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ributed to the Chinese Taiwan literary world.

Key Words: Joseph S. M. Lau; compilation of Chinese Taiwan literature;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Taiwan literary world

Author: Zhang Man, Ph.D., is deputy editor of the jour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in Shanghai Inte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Her main academic interest is translated literature and Sino-foreign literary relation. E-mail: zh7891234@163.com

北美漢學家劉紹銘(Joseph S. M. Lau),在大陸以中譯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美國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和研究張愛玲著稱,但是,在北美,他作為在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系執教的大學教師,比較早地參與到推介中國古典、現代文學以及中國臺灣地區文學。他傳播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的方式與其它漢學家不同,主要是編譯教科書,即以編輯人身份進行推介。

劉紹銘生于香港,長于斯,卻是較早在美國從事編譯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的學者,這與他當年曾在臺灣大學外文系就讀過幾年書,對臺灣這塊島嶼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有關,但不僅僅如此。劉紹銘1970年代留美,后入職美國大學教書,他與在美的其他華裔學者一樣,生活在美國后逐漸發現,1970年代的美國人對現代中國文學的認知,停留在戰爭文學和自然的現實主義文學上,因此,便萌生了通過翻譯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的想法,希望以此讓西方讀者通過閱讀了解真實的中國現代文學。又因為受當時國際關系的影響,他們在北美無法獲取中國大陸文學作品,以及文學及時的發展動態,因此,一方面盡其可能編譯中國大陸文學,同時,在資料短缺的情況下,又萌生了借編譯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在國際上發出漢語中華的聲音,從文學地理學視角揭示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的獨特風貌,豐富中國現代文學內涵,改變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關系的狹隘和政治化認知,并提出中國臺灣地區文學新的時間劃分。

一、編譯中國臺灣地區文學介紹

劉紹銘首次編譯中國臺灣地區文學是在1971年,當時,盡管兩岸關系緊張,但在他的認知里,中國臺灣地區文學毫無疑問屬于中國文學范疇。是年,在這一認知理念下,他與夏志清一起合作編譯了《20世紀中國小說選》(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stories),②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1976年, 與蒂莫西·A·羅斯(Timothy A. Ross)合作編輯、翻譯《六十年代臺灣小說選》(Chinese Story from Taiwan: 一九六○-一九七○),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他擔任主編,羅斯任副主編。這是中國臺灣當代小說集首次在北美出版,他認為,此書填補了中國文學因文革而無法流傳到美國,因此而導致的文學斷層。1983年,劉紹銘編輯并出版《香火相傳:一九二六年以后的臺灣小說》(The Unbroken Chain--An Anthology of Taiwan Fiction Since 1926),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1995年,與葛浩文合作編譯《哥倫比亞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集》,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集中收有1918至1995年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的小說、詩歌和散文作品。2000年,他與閔福德合作編輯出版中國遠古到唐代的文學選集,即《含英咀華集》(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整體上,劉紹銘編輯的文集屈指可數,數量遠遠不如其他的漢學家,盡管如此,仍值得研究。他是北美漢學家中較早從事于中國臺灣地區現當代文學編譯工作的學者,其中折射的中西文學觀、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關系如何定位等問題。劉紹銘、夏志清這一代的學者首先面臨著在西方文化中無法脫離對母國文化的眷戀,甚至在觀念上認為,如果接受西方文化而不眷戀母國文化,會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他們選擇在美國生活,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并且浸染在西方文化中,但根的意識強烈,對出身地香港、受教育地臺灣懷有深厚的感情,甚至有可能在情感上向往到中原文化中心大陸生活(如張錯——作者注)。這一文化認同上的自我抵抗與糾結,催生了他在美國編譯中國文學選集。但他編譯中國文學選集,不等于他對中西文化持二元對立觀念,更多地則處于個人的糾結,害怕認同西方文化會被恥笑。隨筆《認同與執著》就展露了這一糾結心理。在隨筆中,他感嘆法國貴族雷蒙可以心無顧忌地歸化美國,并且還著書大肆張揚,不以為恥,承認美籍華人無法做到(劉紹銘 27)。在文的末尾,劉紹銘將此總結為這是美籍華人文化上的“心魔”——害怕數典忘祖(27)。正因如此,劉紹銘才會竭盡所能,在北美編譯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劉紹銘能有這一心理糾結是他的幸運,眾所周知,夏志清撰寫《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受美國新聞處委托所為,是權力強加于他的一項工作,而劉紹銘則是個人行為,也屬于民間行為,一方面出于教學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這一行為恰好與他內心深處對母國文化的情感歸屬契合,擺脫有可能被數落為“數典忘祖”的可能性。當然,母國文化對于這一代傳統的華裔漢學家而言,是真眷戀,但其中也有因害怕數落為“數典忘祖”而眷戀的成分。這不是簡單的文化背叛,而是害怕“愚忠”的自覺。

二、心魔: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的關系

劉紹銘的“心魔”不僅僅體現在認知中美文化上,也體現在認知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關系上。在中美文化之間,劉紹銘接受西方文明,但不接受西方文化。其緣由可借用錢穆所舉例子加以說明。錢穆先生曾概述機械文明在歐美以及歐美以外國家的運行,區別文明和文化,并得出結論:“文化可以產生出文明來,文明卻不一定能產生出文化來。由歐美近代的科學精神,而產生出種種新機械工業,但歐美以外的人,采用此項新機械工業的,并非能與歐美人同具此項科學精神”。(錢穆 1)他則始終認為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前者應該包含后者,后者應該納入到前者中。這一心魔在出身于臺灣或者在臺灣生活過的美籍華人中頗具普遍性,余光中等作家筆下的鄉愁,海外華人的“放逐詩學”,何處是歸鄉?“回去或不回去”以及“回去哪里”的追問,其實也是這一“心魔”的外在表現,而不只是身體離散而導致的思鄉那么簡單。事實上,夏志清于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17-1957》(A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1917-1957)里,沒有涉及到臺灣作家作品,只把夏濟安的《臺灣文學》文作為一章編入書中就是明證。而到了1971年書再版時,除了在結尾增加一章《1958年來中國大陸的文學》,還同時增補了兩篇附錄,即《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和《評姜貴的〈旋風〉》。雖然《評姜貴的〈旋風〉》文是作為附錄編進書中,但與《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共同作為附錄并列,由此可見著者夏志清嘗試著把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納入到中國現代文學系統中。劉紹銘是夏志清的好友,并在1979年召集李歐梵、杜國清等15位美國和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學者共同中譯夏志清這部小說史,且以中文繁體本形式在香港友聯出版社出版。該中文本的英語原文本是1971年美國耶魯大學再版本,中譯本序言由夏志清重新撰寫,刪除了初版和再版序言。劉紹銘撰寫了題為《經典之作——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引言》的引言。又,原文本的最后一章《1958年來中國大陸的文學》改為“附錄一”,原“附錄一”《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改為“附錄二”,原“附錄二”《評姜貴的〈旋風〉》和作者用中文發表的《姜貴的〈重陽〉——兼論中國近代小說之傳統》文合成一長文,改題為《姜貴的兩部小說》,作為“附錄三”。繁體中文版這一變動可見,劉紹銘與夏志清不是一般的好友,也可見他們的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關系觀是彼此相互認同。持異議者可能會指出,夏志清撰寫文學史是受美國新聞出版署委托的行為,因此不能說明問題。實則正因如此,才顯示出他的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關系觀,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如果不納入中國文學史(從古典傳統到現當代)脈絡中,“回去哪里”的詩學放逐問題終究不會有答案。

堅定了這一觀念之后,他和夏志清于1971年編輯《20世紀中國小說選》(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stories),不再把中國臺灣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附錄,通過“靠近”的方式爭取被承認,而是從一開始編譯文集,就把臺灣和香港文學作為區域文學納入到中國文學史脈絡中。《20世紀中國小說選》共收錄8位現代作家小說,分別是郁達夫、沈從文、張天翼、吳組湘、張愛玲、聶華苓、水晶、白先勇。在兩位編譯者的編輯理念里,每一位作家反映著某一時期的文學特色和最高成就。張愛玲比較特殊,此處姑且暫時不放置到臺灣地區作家行列,那么其中還有3位臺灣小說家分別是聶華苓的《王大年的幾件喜事》(“The Several Blessings of Wang Ta-nien”),該小說最初刊于1960年12月的《大西洋月刊》(英文版)上,改寫自其中文小說《晚餐》。其次是水晶(Shui Ching)的《嗐里里嗐里》( “Hi Lili Hi Li…”)和白先勇(Pai Hsien-yung)的《李彤:一位中國女孩在紐約》(“Li Tung A Chinese Girl in New York”,即中文版《謫仙記》——作者注)。《王大年的幾件喜事》由聶華苓自譯,《嗐里里嗐里》和《李彤:一位中國女孩在紐約》則由作者與夏志清合譯,③兩部小說都是寫中國大陸人在中國臺灣和紐約的離散生活。“大陸人在臺灣”“中國人在紐約”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的歸屬,都是對根的追尋,意味深長也深刻。兩位編譯者在“序言”中指出,在大眾意識中,“中國現代文學”總是忽略了香港和臺灣地區文學,而編輯這部文集時則發現,中國地理空間廣闊,不同區域地理空間為中國現代文學提供創作素材,從而中國文學的寫作空間變得異常廣闊。其潛在含義,臺灣和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一部分,臺灣和香港因獨特的地理風貌,拓展了中國文學的創作空間,從而拓寬了讀者欣賞維度。因此,有必要通過編譯展現中國文學中豐富的地理景觀、地理空間,以及多元的文學地理意象,從而展示中國文學的豐富性、中國作家多元地探索和挖掘普遍人性的手段,并從而使西方讀者了解到中國小說的質量和活力。“編寫這部文集,是要引導西方讀者關注中國小說主題的多元化,了解中國現代小說的‘質量(equality)與‘活力”(C.T.Hsia and Joseph S.M.Lau ix)。從文學地理空間拓展的角度,爭取中國臺灣地區文學被中國文學認同是他們的匠心所在,也是傳統知識分子從個人出發,終歸天下的中國觀展示,卻規避了民族中心主義嫌疑。

三、臺灣地區高雅文學計劃

通過編譯中國文學教科書,消弭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的狹隘化認知;通過把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納入到中國文學史脈絡中,展現中國文學的豐富與多元;同時,從文化意義上扭轉西方社會因意識形態而導致的把中國臺灣地區文學與中國文學分離的現實。“那個時候國際上注意的都是大陸文學,沒有人注意臺灣文學。”④對于劉紹銘而言,如果中國臺灣地區文學不能納入到中國文學系統,那么海外華裔同樣面臨著另一種“心魔”的折磨,同樣處在“數典忘祖”的境遇。中國文學地理空間意義上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內涵決不能止于地理位置,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復雜,編輯人的情思極其復雜。在編譯中,劉紹銘發現了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因多年與大陸隔絕,在“封閉”的空間里發展,形成了與大陸文學不一樣的特質。這一發現對于今天的讀者而言算不了什么,但是,歷史還原到1970年代初,這是敢為天下先的舉動,意義非凡。對此,在“前言”的結尾處,劉紹銘寫道“希望不久的將來,我或者其他學者有可能專門編輯一冊臺灣文學選集”(x-xi)。“臺灣高雅文學計劃”(金介甫 143)的想法由此產生。

心向往之,就能至。1976年,劉紹銘和蒂莫西·A·羅斯合作,編譯了第一本臺灣當代小說集《六十年代臺灣小說選》與他和夏志清合作編譯的小說集不同,該選集從書名字就可看出,集中作品全部由臺灣作家創作,目錄如下:

作? ?家 作? ?品

Chen Jo-hsi(陳若曦,傷痕文學的代表) The Last Performance(《最后的夜戲》)

Wang Wen-hsing(王文興) Flaw(《欠缺》)

Chen Ying-chen(陳映真) My First Case(《第一件差事》)

Chi-teng Sheng(七等生) I Love Black Eyes(《我愛黑眼珠》)

Wang Chen-ho(王禎和) An Oxcart for Dowry(《嫁妝一牛車》)

Wang Chen-ho(王禎和) An Oxcart for Dowry(《嫁妝一牛車》)

Yu Li-hua(於梨華) In Liu Village (《柳家莊上》)

Chang Hsi-kuo(張系國) Earth(《地》)

Huang Chun-ming(黃春明) A Flower in a rainy Night(《看海的日子》)

Lin Huai-min(林懷民) Cicada(《蟬》)

Yang Ching-chu(楊青矗) Enemies(《冤家》)

Pai Hsian-yung(白先勇) Winter Nights(《冬夜》)

從上述目錄可見,編者選擇作品是圍繞著兩個關鍵詞進行的,一是地理,一是人文。文學地理學是一個極具活力的學科分支,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學術沃土。它使文學研究“接上地氣”,接上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第一流資源,敞開了區域文化類型、文化層面剖析、族群分布,以及文化空間轉移和流動四個巨大空間,其間生發出“七巧板效應”“剝洋蔥頭效應”“樹的效應”“路的效應”。“一氣四效應”,乃是文學地理學在文化空間中,為我們的研究輸入源源不絕的學理動力。集子封面上赫然寫著,11篇小說代表了“臺灣人對創作的最大的努力”“這批作家不同于老一輩的‘移民作家——筆下再現了對大陸懷鄉的記憶——關注臺灣當下現實”。之所以編這本小說集,其中重要的原因,第一,在此之前,已經編輯并出版了幾本臺灣詩歌集子,而小說集鮮有人問津。第二,1960至1970年代這10年是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關鍵10年,因為,這批第二代作家描寫臺灣在此10年嶄露頭角,他們中間有的是土生土長臺灣人,有的是大陸第二代移民,卻在臺灣接受了大學教育。集中除了於梨華《柳家莊上》描寫大陸,其他10篇小說都十分忠實地反映居住在臺灣外省人二代和臺灣人生活。“從文學看歷史”“從文學看社會”是西方讀者解讀中國小說目的所在,但入選的這些小說人文色彩側漏。

1983年劉紹銘編輯并出版的《香火相傳:一九二六年以后的臺灣小說》書的中文名由譯者自譯。這部小說集雖然較多著墨于臺灣光復前文學,但是從中可以窺見臺灣當代文學區域的傳承性,劉紹銘取此中文名自有來歷:光復前的太旺文學,在1950、60年代一直未被人重視。1978年聯副舉辦了“傳下這把香火——光復前臺灣文學作家座談會”,是光復后臺灣老作家的第一次文學聚會。1980年,聯副在淡水紅毛城舉辦了第二次“光復前臺灣文學座談會”,會上痖弦提出老作家再寫新作,結集出版《寶刀集》。作品出版后,在全臺灣激起了研究整理光復前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的高潮。劉正是在此背景下,編選并英譯這部小說集,身在美國的華裔學者對文學傳播的新聞敏感度如此之高。哈佛大學王德威因此稱贊此書是一本“極富文學意味的選集”。“意味”,即臺灣本土在此書出版之前,習慣性地把1949年作為分割臺灣戰前與戰后文學的分界線,該選集則把1945年作為臺灣戰前與戰后文學的分界線。“而自此以后﹐臺灣文學史至少‘加長了五年﹐一九四五年代替了一九四九年﹐成為更重要的轉折年份﹐是它才分割了戰前與戰后﹐殖民前與殖民后……”(應鳳凰,《臺灣文學研究在美國》)其次,(這部短篇小說集)“保持了其此前編選文集的風格,選才精良、翻譯精湛而引人矚目”(金介甫 143)收入的作品﹐從賴和的《一桿秤仔》、吳濁流的《先生媽》,一直到張大春的《雞翎圖》,時間跨度很長。文學史跨越如此長的時間,意義不言自明,從此,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史新的分期形成。集中白先勇小說《孽子》(Crystal Boys)曾被夏志清、劉紹銘、葛浩文、李歐梵一致稱贊,認為該小說與李昂《殺夫》一起是最好的中文小說,并由此延伸,認為在1950至1970年代之前,中文里最好的小說在臺灣。《孽子》講述一位年輕同性戀與父親的沖突,有豐富的社會、政治含義和中國傳統文學的意蘊,這一意蘊被學者張誦圣解讀為源自《紅樓夢》。

1995年劉紹銘與葛浩文合作編譯的《哥倫比亞現代中國文學作品選集》,同時收有1918至1995年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小說、詩歌和散文作品。

2000年,劉紹銘與閔福德合作編輯的文學選集《含英咀華集》。書名一語雙關,“含英咀華”典故出自韓愈,意為品嘗文章的原粹,咀嚼文字的精華,但對出入于中英文之間的翻譯內行人來說,“‘英與‘華也可引申為‘英文和‘華文。……基本上希望英文世界讀者能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去了解中國文學的精華”。此后,該書還在香港出版了中英對照本,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不僅供中文讀者閱讀這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也讓中英雙語讀者有機會將原作與英譯對照。”⑤

身在美國編譯中國文學和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初衷不一定是傳播,但終歸是在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在劉紹銘筆下更多的是對“唐宗宋祖”的記憶與表達,執著于“華族”的族群意識。“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一種“道德的”國家,或是“文化的”國家,所以必然要達成“天下的”國家”(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出發點是個人,終極點是天下。這也是美國1930、40年代詩人、小說家馬克·吐溫等憧憬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玄奘西游是為了取經,而“現代西游取經者并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⑥劉紹銘編譯行為正是白先勇等小說主人翁——新一代自我放逐人所缺失的。“劉紹銘的意見正是白先勇的紐約客的寫照。這些紐約客不僅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要回歸哪里。……也許他們甚至忘了有‘家和‘國這樣的字眼。”⑦對劉紹銘而言,旅行是為了更好地回歸,是心的回歸,也是新的回歸。

四、結語

劉紹銘編譯中國文學、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選集,是私人,也是民間行為。為了教學,即使編譯教科不能算作學術成果,翻譯也不能算作科研成果,由此,還會影響晉升與收入,但“需要給學生教材的急迫感”(劉紹銘、單德興,《澎湃新聞》)促成了他的編譯行為。“急迫感”也是責任感,在他內心深處,害怕“數典忘祖”而受到譴責,同時可通過編譯“借來的生命”(劉紹銘、單德興,《澎湃新聞》),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緩解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承受的心理對母國文化的渴求。他通過編譯介紹了新知,建構新知;改變讀者的中國文學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關系觀,還建構了新的中國臺灣地區文學史分期,從而建構臺灣當代文學內涵新觀念。值得記一筆。

注釋【Notes】

①本文中包含直接引用、書名、文章名、座談會名稱、項目基金名稱等在內的“臺灣文學”均指“中國臺灣地區文學”。

②本文雖然是研究劉紹銘譯介中國臺灣地區文學,但是,劉紹銘在編譯中國文學選集時,把中國臺灣地區文學納入其中;其次,劉紹銘這一舉措有其特殊意義,因此,小文把他編譯的題名“中國文學選集”也都納入到研究的范圍里。

③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在1936年出版《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一書中,英譯了林語堂短篇小說《憶狗肉將軍》,即“The Dog-meat General”。如果以作家出身地作為劃分依據,林語堂則不是嚴格意義上臺灣地區小說家。

④這是單德興采訪劉紹銘時,劉紹銘說的話。單德興將采訪整理成文,取標題《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于2015年9月27日刊登在《澎湃新聞》上。網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9279。劉紹銘還編輯過一本《陳映真選集》(1972),由香港小草出版社出版。

⑤參見劉紹銘、單德興,《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澎湃新聞》,2015年9月27日。⑥⑦這是簡政珍在《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文中所言(載《中外文學》,1991年第6期)。此處,轉引自簡政珍,“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摘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1991):40。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Hsia, C. T. and Joseph S. M. Lau (eds).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Stories. New York: Columbia UP, 1971.

金介甫:中國文學(1949-1999)的英譯本出版情況述評(上)。查明建譯。《當代作家評論》3(2006):67-76。

[Kinkley, Jeffrey C.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949-1999 (PartⅠ).” Trans. Zha Mingjian.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3 (2006): 67-76.]

——:中國文學(1949-1999)的英譯本出版情況述評(下)。查明建譯。《當代作家評論》4(2006):137-152。

[---.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949-1999 (PartⅡ).” Trans. Zha Mingjian.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4 (2006): 137-152.]

劉紹銘:《譴愚衷》。香港:三聯書店,1987。

[Lau, Joseph S. M. Blaming Foolish Sincere. Hongkong: Joint Publishing, 1987.]

——、單德興: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澎湃新聞》2015年9月27日。

[--- and Shan Dexing. “Translator lives in a Borrowed Life.” PengPai News. Sept. 27, 2015. ]

Minford, J. and Joseph S. M. Lau (eds).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 New York: Columbia UP & Hong Kong: The Chinese UP, 2000.

錢穆:《中華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Qian, Mu.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94.]

——:《中國歷史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 Chinese Historical Spirit. Beijing: Kyushu Publishing House, 2011.]

應鳳凰:《臺灣文學研究在美國》。Sept. 18, 2019

[Ying, Fenghuang.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 Sept. 18, 2019.]

責任編輯:魏家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正在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77777| 亚洲最新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久久毛片基地|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在线观看视频99|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天天更新|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高清日韩|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久久熟女AV|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日本三区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30p| 日日拍夜夜操|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综合网|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啪啪啪亚洲无码|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欧美|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 婷婷综合亚洲|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a|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视频|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欧美日韩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黄色成年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