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東
摘?要:面向21世紀人才發展的特點,作為以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為主要方向的高職院校,將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向作為主要發展趨勢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到國際化人才競爭力,特別是在供應鏈教育教學的發展對接國際化主流,有助于學生今后在物流領域從事生產經營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關鍵詞:高職?供應鏈?管理?國際化?教學
隨著21世紀國際化人才競爭不斷加劇,特別是以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發展為主要方向的高職院校,在供應鏈課程的教學管理的過程中逐漸面向國際化人才發展方向變得愈發重要,站在國家的視角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培養也是越發重視。供應鏈管理人才的發展方向以國際化的發展為主提前提,這也是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在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育教學發展上一種主流。但在物流領域專業知識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發展的過程,傳統教育過程中對物流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導致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比較落后。因此,充分融入現代化的國際供應鏈教育教學為主發展方向,做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仍有一定的不足。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不能更好地融入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來適應供應鏈管理教學發展的需要。這些本質上的發展特點是對接國際化供應鏈發展的方向,這是非常明顯的,而傳統的供應鏈管理以局域或區域為發展方向已不再適合現今物流行業的實際需求。
二是學生在供應鏈管理教育教學的發展過程中,仍然不具備雙語學習的能力或水平。一種因素在于環境對于高職院校在供應鏈管理教育教學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從學生自身素質的角度看,受到多年高職生學習習慣等方面,以及學校的職業教育教學的方向是有一定的矛盾和沖突的。因為學生自身仍不具備接受雙語學習的素養,在這樣的一種環境和自身素養的文化沉淀培養下,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學習的雙語教學環境是沒有很好地形成的。
三是供應鏈管理國際化的教育教學的理念仍沒有形成。這對于傳統教學為主的授課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更好地融入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內容里,學生在學習思想的潛意識深處和思想思維方式上是沒有更好的形成習慣,這在國際化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是不可取的。
為了更好地對國際化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起到推動作用,高職高專在開設供應鏈管理課程上要充分結合其中知識點,并融入真實課堂環境之中,將一體化教學形式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向相融合,對教育形式和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統一,對供應鏈管理的各知識點進行深入發掘。
一、探索互聯網技術為主要手段的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國際化,在教育方式上融入互聯技術,這主要在于供應鏈管理的特點所決定,供應鏈管理課程各知識點較為抽象,以理論課授課內容較多,這在教育教學方式過程中應打破傳統教學形式,摒棄枯燥乏味的學習特點,融合互聯網媒體技術手段,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具有前沿意識。通過融入互聯網多媒體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可以將供應鏈很多虛擬化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以虛擬的形式為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留下更加生動和形象的印象。特別是涉及國際化教育教學的方式時,對接的過程是很難用概念的形式加以形容的,如果借助于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并以虛擬或動畫的形式,這樣的學習過程會更加讓學生容易理解。
二、充分鑄就供應鏈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環境
高職院校在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發展過程中講究工學結合的培養形式,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式是近年來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結合高職高專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理實一體化和工學結合這樣的主流方式,作為高職學生在供應鏈管理教育教學的學習環境之中,應重點培養雙語教育教學的學習氛圍能力。使其更好地能夠融入國際化教育教學方式的主流方向與培養學生國際化發展意識。當然,這在學生學習供應鏈管理中,采用雙語教育教學環境作為主要方向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所學習的形式將會直接影響雙語教育教學的效果。
三、讓學生形成系統的國際化競爭理念
學習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意識決定了,培養學生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效果,國際化的競爭理念和思考方式是以培養增強學生融入世界發展大潮流體系,這樣的學習方向作為培養學生國際化競爭意識極其重要,無論在教材選取還是在內容選擇上,又或者是學習氛圍等的不同方向均加以發掘,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深入發掘供應鏈管理教學國際化,將供應鏈管理的前沿理念和前沿技術,以及專業知識融合到學生日常學習中,做到與時俱進。
四、教師在供應鏈課程中保持教學能力提升
高職教師只有不斷深入發掘更深層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效果并與國際化專業發展的知識點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更加深邃的知識點。這在實踐理念的探索中應能更多地提升專業化技能和專業化發展水平,并通過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作為媒介主渠道來提升學生的前沿發展水平和理論體系,保持供應鏈管理課程專業教師國際化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鐘惟鈺.關于高職國際物流教學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29):82.
[2]李繼宏.面向東盟的廣西高職國際物流人才培養[J].物流技術,2014,33(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