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雅
摘?要:小學語文學習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初步具備人文素養,而研究新課標后也可發現,語文的學習大致分為兩類,分別為工具類和人文類。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為學生講述課本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發展思想,使學生能夠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基于此,本文將探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方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人文素養?培養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是學習理解其他學科的基礎,因為小學教師在講授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學科的時候,都是要以語文為基礎來展開教學。而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要首先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使用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再通過有效引導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提升,帶領學生走出教材,開闊視野,以便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對學生這一素養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因而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安排好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這一素養的培養。但實際情況卻是教師常常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字詞和語句的分析上,并且由于課時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對語句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講解。這就導致語文的人文和工具兩大特性沒有得到較好的融合,進而使學生不能從中感受人文的意義,進而無法形成這一素養。又或是教師思想和能力足夠,但實際應用的方略不妥帖,例如沒有明確學生的主體定位;課堂過于無趣等。這都會使學生難以共鳴,進而無法自覺、主動地去形成這一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準確運用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課本作為唯一一本通用的教材,編輯人員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嚴格地按照課標要求對所有的題材進行了反復的篩選,以此確保其能夠具有人文元素。因而教師必要首先要對課本有整體的把握,能夠發現其所含的人文元素;其次就是能夠對這一元素進行提取和整合,并以教案的形式整理出來,以便向學生傳輸人文素養;最后就是課堂的實踐。例如,當教師講到《草原》時,要能明白其所傳達的蒙古人民的美好特性,明確這即是人文精神。因而要著重對其中的相關語句和描寫做好備課工作,在課堂上,可以首先帶領同學一起朗讀,其次就重點進行探討和講解,使學生對文中傳達的情感進行有效的接收,進而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素養。
(二)強化學生的自我提升意識,加強人文指導
學生畢竟是這一素養的直接作用者,因而他們自身的感受才是最真實和有效的。加之學生的“主角”定位,教師更應以學生為先,通過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和有效的指導來幫助其培養人文素養。在學習時,有針對地閱讀才是最科學有效的,這在避免無效閱讀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當教師講到《一塊奶酪》時,可以在課堂之初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找出螞蟻隊長的相關描寫,并以螞蟻隊長為例,使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這位隊長,會如何處理這塊奶。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形成以身作則等品質。
(三)營造良好的人文素養培養環境
不管任何內容,被動接受遠沒有在潛移默化中自主接受效果明顯,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是如此。為此,教師可以在學生能夠日常接觸且一眼看到的地方,如黑板上方、室內外墻壁、走廊處懸掛與人生哲理、名言警句等內容有關的橫幅或壁紙。或者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將每天校內出現的有意義的人和事、優美文章、哲理故事等播放出來,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人文魅力,進而逐步形成這一素養。
(四)走出教材,開闊學生視野,以多種形式培養人文素養
1.通過生活體會加強對人文的理解。人文素養形成的意義不在于自己能夠說出來多少大道理,而是在實際生活中自己能夠真正地用到和做到多少。因而教師應該將這一素養生活化,使學生能夠脫離課本,在實際中感受和培養人文精神。例如,使學生在課下進行垃圾分類、感恩父母等活動,并在課上使其抒發感想和體會。
2.通過閱讀豐富人文素養。小學階段根據課標要求所學科目并不多,主要有語文、數學和英語。在此基礎上所給語文的課堂時間往往會比數學和英語更多,這就需要教師合理安排這些時間,必要的話可以一周抽出一兩節課來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課堂上學生可以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把在課外讀物上看到的優美的段落、內涵句子摘抄下來。只有學生積累的多,才能有所感悟和提升。
三、結語
隨著社會對小學生語文人文素養形成情況的重視,在教學中融入這一理念慢慢成為時代的熱點以及教師常用的教學方略。但是實際情況卻非如此,教師仍對其存在認知和教學的偏差。因而教師要在樹立這一意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學方式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來使學生具備這一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正.請給語文課減減肥——對語文課程“人文”范圍的反思[A]//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廣東卷)[c].2015(07):01—15.
[2]田佳慧.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課堂氣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A]//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7(6):87—89.
[3]胡德海.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歷史、社會原因——楊曉《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從理念到運行》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