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露 周俊
摘?要:基于團體輔導技術在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開展了初步探究。針對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在思修課程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融入團體輔導技術,運用團體輔導思維,優化教學形式;運用團體輔導技術,豐富教學手段;運用團體輔導理念,創新考核內容,旨在進一步提升思修課程教學的親和力和有效性。
關鍵詞:團體輔導技術?思修課程教學?高職
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教學必須扎實理論功底,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同時對教師教學過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將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結合起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還強調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 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就要求全國各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融合,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和溫度,積極培育學生健康心理、高尚道德,切實增強思政理論課的感召力。
一、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課”)教學在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教育對象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強烈的自主意識、標新立異,但同時以自我為中心,思想觀念極易脫離現實,導致受挫感差、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問題。思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增強法律素養,為個人成長成才打下堅實基礎,但目前課程教學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還沒有緊跟新時代的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和參與度有待提升
思修課作為公共必修課,相對于專業課來講,學生思想不夠重視,缺少對本課程認同感。課程內容要講政治、講理論,理論本身“冰冷無溫度”,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課堂上極易出現一派“色彩斑斕”的景象,有的看小說或者做專業課作業,有的睡覺或者發呆,還有的學生則做“低頭族”,課堂抬頭率低、參與度不高。江西省部分高職院校的調查數據顯示,有高達67.92%的學生認為課程收獲感不強,認為“收獲感強”的僅占 16.49%。
(二)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關懷和親和力有待加強
學生感到在思修課中獲得感不強,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論知識“蒼白無味”。根本在于課程的理論性和親和力沒有有效融合,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現代職業教育要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但事實上,教師仍然沒有成功角色轉換,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單一,出現脫離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的現象,對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度還遠遠不夠。當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大多已是“00后”,進大學面對新環境,自我排解困惑和焦慮的能力有限,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關愛。
二、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團體輔導技術是一種心理輔導形式,以團體為單位開展的心理輔導活動,這種活動主要是基于“團體”為主體,成員運用適當的策略與方法開展的體驗活動,通過成員間的觀察、交流、學習、體驗,來認知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學會人際關系自我調節,激發個人內在潛能,更好適應社會的過程。可見,團體輔導技術注重在團隊中去重新認識自我,重塑自我,以求個人與團隊的共同進步發展。團體輔導技術融入高職思修課程教學中,旨在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擁有獲得感,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各類問題。在團體活動中,教師也能擁有職業的收獲感,相互促進,切實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現實和實踐意義不可小覷。
(一)團體輔導技術開拓高職思修課程教學理念的新思路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樹人”的主體就是學生,思修課程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時代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探索創新模式。團體輔導技術是一種基于學生為主體的互助理念,在思修課課堂中教師充分轉變角色,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團隊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同時,團體輔導技術融入思修課程教學中給學生和老師創建了一個平等的平臺,彼此之間產生信任,有助于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學生亟須的困惑,學生更容易在心理上對課程產生認同感。團體輔導技術融入思修課程教學過程中,就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學實效。
(二)團體輔導技術拓展高職思修課程教學內容的新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思修課程教學形式較傳統,理論教學主要以講授的方式,教學內容“高大空”,理論性較強,實踐教學大多數也就是影視觀摩等,缺少團隊協作活動,缺少對學生心理需求的關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甚至抵觸。但是團體輔導技術的運用更關注學生內心,通常分為小組開展活動,在一個充滿愛的平等互助的團體中積極表達自己,探索知識,讓學生感受主體地位,主動認同正確的三觀,進而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和困惑。團體輔導技術融入思修課程教學過程中,就是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探索知識”的新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收獲。
(三)團體輔導技術提升高職思修課程教學成效的新視角
高職院校思修課程教學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大多數學生關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方面的普適性問題,很少從微觀層面去關注個體學生的需求,特別是心理層面的關注。團體輔導技術則是從心理層面,通過學生在團體活動中展現出來的言行,深入分析該生在生活學習中可能面臨的難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通常“問題學生”的難題解決了,班級的整體教學成效也就會明顯提升,這是一個新的視角,即從“宏觀層面”轉向“微觀層面”,給思修課程教學帶來成效。
三、團體輔導技術在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將團體輔導技術融入高職思修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提升團體輔導技術的實效,拓展心理訓練范圍,有助于學校全面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還可以提高思修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將團體輔導技術貫穿于教學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全過程,旨在增強課程的親和力,提高課程學生的參與度與認同感,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一)充分運用團體輔導思維,優化教學形式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在課前就應充分備課,積極運用團體輔導思維,設計教學內容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形成學生身邊的故事和案例,優化教學形式,不同教學內容適用不同教學形式。例如,道德教育篇適用于情景劇重現、小組游戲等;法制教育篇則更加適用于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等活動。這都需要教師在課前主動充分運用團體輔導思維,根據班級學生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展現的形式。
(二)充分運用團體輔導技術,豐富教學手段
思修課程的教學理論教學內容略顯枯燥,學生不感興趣;實踐教學通常采用主題演講、影視觀摩等形式,學生參與度和收獲感均不高。運用團體輔導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團體活動中掌握知識、獲得感悟。例如,第三章中的知識點做改革創新生力軍,在講解過程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創新思維小游戲,在過程中,學生們積極思考,發現自己的不足,還能看到小組之間的差距,進而激發大家培養創新思維。同樣,還可以結合知識點開展豐富的戶外教學,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探索知識,感悟生活。團體輔導技術的運用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夠由外及內,愿意自我改變,切實增強課程教學的成效。
(三)充分運用團體輔導理念,創新考核內容
思修課程是大學必修課,但也是一門考查科目,考核主要是基于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和最終期末考試成績決定。團體輔導理念融入思修課程中,也應當充分考查學生自我認知的轉變,作為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團體輔導技術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學生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其實比外在的表現更重要,有的學生會為了取得好成績做“好學生”,但并沒有從內心接受課程,但有的同學則會因為課程重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提高自我認知。
四、結語
團體輔導技術融入思修課程教學中,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生能在課程教學全過程中基于豐富多樣教學活動,不斷認識自我、挖掘潛能,提升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進而外化于行動,改造自我、提升自我,提高學生對于課程教學的認同感和收獲感。同時,教師在組織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學內容展示更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共建平等平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在團體教學活動過程中還能夠及時關注個體學生的需求,也更利于因材施教。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教師,團體輔導技術運用于高職思修課程教學中有利于教學親和力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銘杰,呂文惠.新形勢下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優勢與舉措[J].新校園,2017(8):154—155.
[2]黃超.團體輔導在新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2017(2):91—92.
作者簡介:陳雨露(1989—),女,漢族,江西九江人,九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