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秀燕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高中教師關注的焦點和追求的目標。站在高中地理教學的前線,我們主要是從聯系實際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掌握提問技巧和課堂教學多樣化,以及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這樣是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的。
關鍵詞:地理教學?聯系生活?課堂提問?創設情境
高中地理教學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需要以新課改為指導,不斷地優化教學方式,開展全面的課堂教學評價。在現代化教育發展視角下充分地審視高中地理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從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地制定教學評價體系,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情感,引導學生價值觀形成。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創新思維下進行多維角度的評價,在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滿足社會的發展。至于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也做了些思考。
一、聯系生活實際來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地理教學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能夠貼近生活。知識源于生活,地理知識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應當提倡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這個觀點非常實際,也具有指導意義。地理課堂生活化包括教學語言生活化,教學設計生活化,教學素材生活化,其中教學素材生活化是一個基礎,因為素材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有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素材,課就容易上好。生活化地理素材是指與學生已有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地理方面的經驗、體驗、認知、感悟等相關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生活例子將會改善教學結果,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這一節時我就讓學生觀察我們教室里貼的校歷表及作息時間表。我們可以從作息時間表中發現夏季作息時間和冬季作息時間有明顯的差異,從而把問題提出,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抽象和難懂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要掌握的提問技巧
為了把握好提問時機,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反應和教學內容這兩個角度去找準時機。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不宜過多,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哪些地方學生易于產生疑惑,為什么會存有疑惑,何時旁敲側擊令其去疑解惑。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精心設計。例如,高一地理中關于“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平遠縣城,面積比十多年前擴展了幾倍,人口也隨之迅猛增長,這會給我們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試從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后,教師及時總結,突出強調前三個方面。這樣,既完成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學習內容,又為下一個內容——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問埋下伏筆。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在最佳時機上提出問題,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當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生活相近時,便會對問題產生一種親切感,學生渴望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所以,生活中的問題與地理教學的結合點,就是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也就是學生的興趣所在。
三、重視地理課堂教學的多樣化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多樣化是隨著現代教學手段創新發展起來的。單一的教學并不能夠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全面的講解,不利于學生的接受。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將會限制學生的興趣發展,達不到課堂教學效果。現代教學方式的引入,特別是電影、計算機等形式使高中地理課堂內容更加的豐富,教學內容得到了延伸,將生活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使用各種游戲融入教學中,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新課程標準要求:“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寓教于樂一直以來是廣大教師所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也是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新知識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是需要老師多設計一些能夠讓學生在“玩樂”中接受新知識的教學環節。在教授“中國的行政區劃”時,我們能夠把我國的各省、市、區的輪廓制成若干個拼板,然后分小組實行拼圖游戲,看哪一組拼得又快又好,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精神。
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創設與教學相呼應的具體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充分地體驗所學知識,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時刻處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中,使他們的大腦始終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從而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興趣。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最終獨立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教學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例如,我在“熱力環流”一節的教學中,首先做了一個小實驗:在玻璃罩子里放一盤水和沙子,然后用晶瑩的燈光照射它們,再用溫度計測量沙面和水面的溫度,讓學生觀察溫度的變化和差異,再放一根香,問學生觀察到什么現象?圍繞實驗中的現象來探討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課尾,引入唐代李商隱的詩詞《夜雨寄北》,追問為什么會出現“巴山夜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