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棟
摘?要:隨著21世紀新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新的充滿挑戰的時期,我國紡織業也趁機抓住了機遇,將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良好的發揮了出來,而且也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吸引了非常多的先進的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另外,我國也在不斷創新企業的研發能力,既要充實國內市場,也要取得國外市場的優勢,總體來說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
關鍵詞:紡織?工藝?問題?改革
一、當前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污染嚴重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比較嚴重,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紡織廢品產生。在廢水方面,在工業廢水排放量中占比非常大,并且還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排名竟然居于第三?,F階段,即便是政府已經對紡織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量避免環境污染,做到節能減排,同時提高環保意識與生產效率。
(二)國內外棉價存在差距
因為國內外棉花的價格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相應的也影響了紡織業的價格競爭力。一直以來,國際上的棉價一直都在下降,基于臨時收儲,我國的棉價基本保持得比較高,國內外差距大約5000元/噸。由于存在的差價以及其他的因素,使得我國紡織企業的利潤一再下降,庫存越來越多,使得大部分中小企業被迫降低開機率。由于高價位的棉花價格,使得很多企業開始大規模生產化纖制品,而消費者也更多地去購買化纖制品了。
(三)缺乏技術創新
即便是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都在進行創新研發新技術,但進展卻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很多企業需要大額成本,并沒有多少利潤,很難融資,再加上缺乏人才,非常不利于技術創新,而且若是研發失敗也會對企業產生很大的損失。其次是那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大都實行多元化戰略,而紡織業的利潤也并沒有占太大的比重等等。
二、為什么要進行紡織工程工藝的改革
現階段,我國科技發展迅速,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與互相融合極大地降低了工業發展及技術變革的時間,開始向著自動化與智能化的方向出發。在我國的紡織工業方面,變革工藝技術是一定的,與企業改革相比較來說,其優點主要是縮短流程,去降低人工勞動力的同時促進產品生產的質量與速率的提升,同時憑借復合化等途徑去發展綠色環保工業,這樣既提高了企業的經濟生產效益,也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那些不能緊跟改革步伐的企業,勢必會被時代與社會所淘汰。因此,在當前全球革新紡織工業的背景下,我國的紡織企業更是需要不斷變革與創新紡織工程技術,以此來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強化自身活力,確保可以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三、如何對紡織工程工藝進行改革
(一)對纖維紡紗技術進行完善
在紡織工程中,紡紗這一套工序非常重要,紡織工程技術的好壞與紡紗技術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要不斷對纖維紡紗技術進行完善,使其更加低能與高效。當前,大部分麻紡織工業都需要消耗很多的電與水,缺乏連貫的配套設施,很多環節都還需要人工進行,即使產品的成本提高,也不能確保產品的質量,因此,在進行紡紗工藝改革的時候,一定要圍繞著高效與環保為中心展開,加之相應的設施,完善整個工藝流程,既要提高經濟效益,同事也要降低能耗。
(二)研發有關的生物制劑
紡織工業是屬于那種密集度比較高的產業,長期以來,它高耗能的問題就非常嚴重,并且還會有很多的副產品具有極大的污染性,這主要是因為紡織的時候,落后的加工技術以及過量化學添加劑的使用,因此,為了改善相應的問題,在紡織工程里,最重要的一項工藝改革便是劍麻纖維脫膠的時候,去應用生物降解酶,這項生物酶脫膠技術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既可以降低排放污水的量,也相應地降低了噪聲污染,減輕了污染性。因此,此項技術的研發可以促進我國綠色且低能耗的紡織工業方向發展。
(三)不斷完善設備技術
現階段,另一個阻礙我國劍麻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落后的生產設備,大都是以往傳統的老舊機器,缺乏創新的技術與完善的設備,對于當下的需要高效的生產要求遠遠達不到。所以,在紡織工程工藝的改革中要強化自動化生產理念,朝著投入低且回報高的方向發展,同時減輕勞動力的付出,實現自動化的纖維紡織技術,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經濟生產的效益。
四、總結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到現在,我國的紡織業即便已經不再占據出口的重要位置,然而,我國依舊是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全世界都會有穿我國生產出的服裝的人。最近幾年,中央也是采取措施促進紡織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方,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紡織工業區,前途一片光芒。目前,我國的紡織業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所以說,要不斷提高紡織品的質量,建立相關的體系與標準,同時注意好生態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周義德,李飛等.華中地區采用間接蒸發冷卻技術的適用性[J].棉紡織技術,2013(11).
[2]樊瑞,周義德等.紡織空調多風機送風系統設計運行分析[J].上海紡織科技,2011(03).
[3]沈蘭萍.現代紡織產品開發有關問題的探討[J].棉紡織技術,2015(11):10—13.
[4]周義德,李飛,王宏偉.華中地區采用間接蒸發冷卻技術的適用性[J].棉紡織技術,2013(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