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愛民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中國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內容的傳播者,應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在專業教學中有效地體現“中國化”特色,使學員持續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向教師學習不同的學習經驗,提高其參與性,領略符合中國國情的深層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國化”特色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脫離現實的現象比較嚴重,不能很好地體現“中國化”特色。為此,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中國化”特色做出一些論述,供參考。
一、體現大眾化特色
鑒于現實,大多數學員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會發現它抽象且難以理解。即使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感到困惑,并且學習結果仍然不很理想。借此以往,學員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但這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純理論的專業屬性的短板。想要很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真諦,我們需要提出更高、更清晰的要求,這不僅要有悠久的歷史哲學基礎,而且要有更好的形而上學的人文素養。它蘊含著珍貴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名家真正智慧的代表。但是,由于歷史和人文環境的不同背景,造成了中國哲學理論與西方歷史哲學有很大的不同,學員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佳教學方法應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學方法來滲透。教師應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以直觀的形式展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要點,幫助學員更好地消化、吸收并掌握它。例如:通過對比騎馬和騎自行車來告訴我們辯證統一的理論內涵,這時常規的思維框架可以起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中使用通俗的語言,不僅可以使學員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提高學員的記憶力,對所學實用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增強學習經驗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使學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此外,教師可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向學員推薦如《存在與虛無》《哲學與生活》《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書籍配合學習,提高學員的歷史哲學素養和信息綜合能力,引導學員繼續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二、體現現實化特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建議和理論體系與實踐有機結合,將整體呈現出“中國化”特色的新面貌。在體現“中國化”特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地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提供指導和解決問題,不斷探索最適合中國整體發展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這是更好地體現“中國化”特色學習的基礎。因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來深刻體現現實化特色。例如:向學員提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安樂等問題進行現實化討論,不僅引起學員的深切關注,而且提升學員在關聯“中國化”特色的過程中加深記憶。另外,教師還可以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例如:借助其他相關的理論和知識(社會結構,主要矛盾等),以便學員可以加深對“中國化”特色的分析,從而加深學員對社會的深入了解和當代中國的特色定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學員樹立榜樣,并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化”特色發展理念中所包含的智慧。
三、體現民族化特色
馬克思主義哲學概括了發展的一般規律,它的范圍廣泛,具有融合性強的特點,對于體現“中國化”特色探究具有重要意義。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各國實際國情中存在差異,最明顯特征就是民族特點的鮮明特征。事實上,如果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同各國文化相融合并結合對比,就會出現另一種新的形式,即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例如:毛澤東思想是走黨的群眾路線;鄧小平是改革開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為其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體現“中國化”特色,需要有效地突出理論教學的民族化特點。不難發現,“中國化”特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許多共同點,并有效彌補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民族化體現。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民族化特點的精髓與經典著作和中國特色人文文化相結合,以幫助學員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通性,樹立學員正確的“三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員體會光榮的歷史使命感和強大的民族自尊心,提高學員的民族化意識和自信心,不斷鞏固學員的愛國情懷。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對于學員的成熟和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價值。在基本素質教育和“中國化”特色教育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課程應與時俱進,給學員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體現“中國化”特色探究中,營造“大眾化”“現實化”“民族化”的高效課堂,通過易懂、實踐、融合的有效方式,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體現“中國化”特色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文枝.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如何體現“中國化”特色的認識[J].教育現代化,2018,5(42):154—155.
[2]段麗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如何體現“中國化”特色的探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02):25—27.
[3]趙靜.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現“中國化”特色的策略淺析[J].法制博覽,2015(20):291,290.